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30页 |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二、概念、史料与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三、基本观点与总体框架 | 第22-25页 |
注释 | 第25-30页 |
第一章 理论分析:国际地位与中国领土主权 | 第30-60页 |
第一节 近代中国领土主权的特点 | 第30-39页 |
一、主权与半殖民地国家 | 第30-36页 |
二、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主权特点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 第36-39页 |
第二节 国民政府依赖国际路线政策形成的逻辑 | 第39-47页 |
一、近代中国恢复主权的两条路线 | 第40-42页 |
二、国民党政府依赖国际力量的外交路线确立 | 第42-47页 |
第三节 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政策的关系 | 第47-52页 |
一、中国1840年以来国际地位的变化趋势 | 第47-48页 |
二、国际地位的变化影响着中国政府的领土主权政策的变化 | 第48-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60页 |
第二章 孤独的抵抗:搁置东北主权政策的延续(1937-1941) | 第60-89页 |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搁置政策之由来 | 第60-67页 |
一、"不抵抗"与对日本占领东北领土主权的"默认" | 第60-64页 |
二、法理上对"满洲国"合法性的坚决抵制 | 第64-67页 |
第二节 国民党抵抗日本法西斯的努力得不到国际上的积极反应 | 第67-74页 |
一、英美对中国提出共同对抗日本侵略的建议相互推诿 | 第68-71页 |
二、苏联援助的"有限性" | 第71-72页 |
三、欧战爆发初期各国对日本侵华的绥靖 | 第72-74页 |
第三节 国民政府在东北领土主权问题上的搁置政策 | 第74-82页 |
一、日本对国民政府的诱降 | 第75页 |
二、旨在"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的抗战 | 第75-77页 |
三、从中日"和谈"看国民政府对日本实际占领东北领土的默认 | 第77-79页 |
四、国民政府对东北领土主权的法理性的维护 | 第79-82页 |
小结 | 第82页 |
注释 | 第82-89页 |
第三章 地位的上升:积极恢复东北的领土主权(1941-1944) | 第89-120页 |
第一节 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反法西斯体系的建立 | 第89-99页 |
一、东亚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 第89-93页 |
二、中国在东亚反法西斯战场的核心地位 | 第93-99页 |
第二节 依赖国际路线与战时外交的成功 | 第99-107页 |
一、战时外交的胜利 | 第99-103页 |
二、依赖美国与大国地位的确立 | 第103-107页 |
第三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领土主权的政策:从搁置到恢复 | 第107-115页 |
一、国民政府维护东北法理性主权的努力 | 第107-108页 |
二、国民政府对收复东北领土主权实质性的努力 | 第108-113页 |
三、《开罗宣言》关于中国从法理上到实质上拥有对东北的全部主权的承诺 | 第113-115页 |
小结 | 第115页 |
注释 | 第115-120页 |
第四章 跛足的大国:在东北领土主权问题上的妥协(1944-1945) | 第120-152页 |
第一节 东亚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从中国转向美苏 | 第120-127页 |
一、美苏在东亚反法西斯同盟中作用的提升 | 第120-123页 |
二、中国东亚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地位的丧失 | 第123-127页 |
第二节 美国政策转变与国民政府依赖国际力量收复东北失地的失败 | 第127-135页 |
一、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从支持中国的"国权"到支持蒋介石政府的"政权" | 第127-131页 |
二、雅尔塔密约与国民政府依赖国际路线的失败 | 第131-135页 |
第三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领土主权的妥协政策 | 第135-145页 |
一、中苏谈判中默认苏联在旅顺、大连、中长铁路实质性权益上的"优越地位" | 第135-144页 |
二、在东北领土主权问题上的法理性妥协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 第144-145页 |
小结 | 第145页 |
注释 | 第145-152页 |
结论 | 第152-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8页 |
后记 | 第168-169页 |
附录:《处理敌我关系之基本纲领》(节录) | 第169-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