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中国风俗习惯论文--民族风俗习惯总志论文

消弥与重构中的“查玛”--以辽宁省蒙古贞地区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目录第7-10页
绪论第10-46页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0页
 二、理论探讨第10-31页
  (一)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复兴第11-17页
  (二) 现代性图景中的宗教"祛魅化"第17-23页
  (三) "仪式"与"文化展演"的相关理论探讨第23-31页
 三、选题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研究动态第31-43页
  (一) "仪式"还是"艺术"——不同主体者眼中的"查玛"第31-34页
  (二) 本选题相关研究动态第34-43页
 四、论文基本结构及研究方法第43-46页
第一章 我的田野地点——辽宁蒙古贞第46-55页
 第一节 一个"农耕蒙古族"的诞生第46-50页
  一、历史沿革及主体构成第46-48页
   (一) 历史沿革第46-47页
   (二) 主体构成第47-48页
  二、生计方式及变迁:从"逐水草而居"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第48-50页
 第二节 从笃信孛教到大兴藏传佛教第50-55页
  一、蒙古贞藏传佛教文化三源头第51页
  二、孛、佛之争第51-52页
  三、蒙古贞藏传佛教文化的繁荣第52-55页
第二章 从繁荣走向失落的"查玛仪式"第55-86页
 第一节 尘封中的"神圣":繁荣发展的查玛第55-70页
  一、"庙宇林立"中的查玛第55-63页
   (一) "却尔吉乐"查玛第57-61页
   (二) "丁科尔"查玛第61-62页
   (三) "米拉"查玛第62-63页
  二、"民众记忆"中的查玛第63-70页
   (一) "人山人海"赶庙会第64-65页
   (二) 听老人讲"那过去的故事"第65-70页
 第二节 查玛兼容性蕴涵阐发第70-82页
  一、传说故事中的"起源色彩"与"本土再造"第71-73页
   (一) 青牛(大象)转世说第72页
   (二) 阎王托梦说第72-73页
   (三) 杀妖祛魔说第73页
  二、神祗角色中的"文化杂糅"性第73-76页
  三、面具形象的"善相化"、"写实化"第76页
  四、舞蹈动作中的交融性意蕴第76-79页
  五、功能意义的多元化趋向第79页
  六、文化整合中的"选择性"与"重新解释"第79-82页
 第三节 从衰落到失落:"命运多劫"的查玛第82-86页
  一、接踵而至的历史性"重创"第82-83页
  二、痛楚的"民间记忆"第83-86页
第三章 复兴中的"查玛艺术"第86-115页
 第一节 复兴伊始:全国第一次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普查第86-92页
  一、点燃"复兴之火"——《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86-88页
  二、重拾"濒危"的查玛舞步第88-90页
   (一) 寻找老艺人第88-89页
   (二) 印象中的高喇嘛第89-90页
  三、查玛道具的重新制作第90-91页
  四、复兴——以"艺术"之名第91-92页
 第二节 恢复工作在"分道扬镳"中步履维艰第92-107页
  一、市里恢复工作——创新不断第93-104页
   (一) 第一次创作:参加第一届"沈阳文化艺术节"第97-98页
   (二) 第二次创作:参加第三届"龙潭杯"全国优秀花会大赛第98-99页
   (三) 第三次创作:参加第四届"龙潭杯"全国优秀花会大赛第99-100页
   (四) 第四次创作:参加第二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舞蹈(秧歌)节"第100-104页
  二、县里恢复工作——以"秉承传统"为主旨第104-106页
  三、走向广场的查玛艺术第106-107页
 第三节 "非遗"中的复兴——华丽变"身"第107-113页
  一、市里恢复工作——弘扬地域、民族文化第108-110页
  二、县里恢复工作——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第110-111页
  三、走进剧场的查玛艺术第111-112页
  四、查玛发展前景展望第112-113页
 第四节 从"无意识"变迁到"目的性"变迁第113-115页
  一、本土化过程中的"无意识变迁"第113-114页
  二、地方化过程中的"目的性变迁"第114-115页
第四章 从传统宗教仪式到现代文化展演:作为"社会戏剧"的历史第115-136页
 第一节 作为"宗教仪式"的衰落第115-117页
  一、政治意义上的"断裂"第115-116页
  二、情感意义上的"瓦解"第116-117页
 第二节 作为"文化展演"的复兴第117-126页
  一、表演道具的艺术化、符号化第117-120页
  二、表演形态的不断创新化第120-124页
   (一) 若隐若现的"芭蕾"情结第120-121页
   (二) 红火热闹的"秧歌"情怀第121页
   (三) 意象写实的"舞剧"风格第121-122页
   (四) "回归"中的"民俗舞"气息第122-124页
  三、表演情节的故事化第124页
  四、表演者角色的转换第124-125页
  五、"形式"大于"内容"第125-126页
 第三节 从仪式到展演:纠结与对峙第126-136页
  一、一个"神圣空间"的分崩离析到重构第127-130页
  二、"秩序"的颠覆与重建第130-131页
  三、超逻辑的"转化"到"展现"第131-132页
  四、结构与能动性的不同彰显第132-136页
第五章 从查玛"兴衰演变"看——"社会戏剧"的生产第136-154页
 第一节 兴衰演变:"众"望使然第136-142页
  一、"权力"由幕后走向台前第136-137页
  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第137-138页
  三、蒙古族身份认同的日趋强化第138-140页
  四、现代性场景中的"传媒"与"消费"第140-142页
 第二节 文化再生产:以"传统"之名第142-154页
  一、"文化再生产"何以成为可能?第142-144页
  二、"传统"的文化再生产第144-150页
   (一) 传统是必须面对和利用的第145-146页
   (二) 传统是经过选择和过滤的第146-147页
   (三) 传统正遭遇着创新第147-148页
   (四) 传统作为"象征资本"的争夺第148-150页
  三、反思:"非遗"=文化再生产?第150-154页
   (一) 从"声名日下"到"珍贵遗产"第150-152页
   (二) "非遗"中的生产品——以"宗教"之名的艺术第152-154页
结语:消失·弥留·重构第154-161页
 一、远去的"神圣"第154-155页
 二、记忆之"镜":穿梭与透视第155-159页
 三、"意义"的重塑第159-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69页
附录第169-174页
后记第174-176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76-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州省旅游资源保护法制研究
下一篇:少数民族药产业科学发展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