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2-32页 |
一、写作缘起及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1、写作缘起 | 第12-13页 |
2、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二、目前学界的研究状况 | 第15-26页 |
1、研究高长虹与鲁迅关系的成果 | 第15-17页 |
2、有关高长虹及其创办的狂飙社的成果 | 第17-21页 |
3、从文学角度、思想史角度研究高长虹的成果 | 第21-24页 |
4、其他方面的成果 | 第24-26页 |
三、本文的思路、理论及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与人物生平介绍 | 第28-32页 |
1、“狂飙”及“狂飙斗士”的缘起 | 第28-29页 |
2、“形象”一词的界定 | 第29页 |
3、人物生平介绍 | 第29-32页 |
第一章 青少年时期的高长虹形象(1898-1921) | 第32-38页 |
第一节 家人与老师看高长虹 | 第32-34页 |
一、家长眼中的“逆子” | 第32-33页 |
二、弟弟眼中的“孤独者” | 第33页 |
三、老师眼中的“异端”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我”说:青少年时代的“反抗者” | 第34-35页 |
第三节 青少年时期长虹的形象成因 | 第35-38页 |
一、鲜明的个性是突出因素 | 第35-36页 |
二、“新知识”的摄入是重要因素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狂飙时代的高长虹形象(1921—1930) | 第38-60页 |
第一节 他者看长虹 | 第38-52页 |
一、狂飙社员眼中的“好伙伴” | 第38-41页 |
二、《狂飙》读者眼中的“知音” | 第41-43页 |
三、文化界同仁眼中的“狂人”、“浪子” | 第43-46页 |
四、“高鲁冲突”前后鲁迅眼中的“信赖者”与“卑劣者” | 第46-52页 |
第二节 “我”说:作品中的“战士” | 第52-55页 |
一、北京时期的文学“斗士” | 第52-53页 |
二、上海时期的行动“壮士” | 第53-55页 |
第三节 狂飙时代长虹的形象成因 | 第55-60页 |
一、“新青年”的特质贯穿其中 | 第55-56页 |
二、话语权的争夺暗含其中 | 第56-58页 |
三、坦率而不知变通的个性显露无遗 | 第58-60页 |
第三章 海外游学时代的高长虹形象(1930—1938) | 第60-64页 |
第一节 朋友眼中的“行动派”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我说”:作品中的“爱国者” | 第61-62页 |
第三节 海外游学时代高长虹的形象成因 | 第62-64页 |
时代和社会的召唤是主要原因 | 第62-64页 |
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高长虹形象(1938—1945) | 第64-73页 |
第一节 后辈、同仁看长虹 | 第65-68页 |
一、后辈、同仁眼中的“老者” | 第65-66页 |
二、后辈、同仁眼中的“孤独者” | 第66-68页 |
第二节 “我说”:长虹的自我刻画 | 第68-70页 |
一、作品中的“政论家” | 第68-69页 |
二、作品中的“革命者” | 第69-70页 |
第三节 抗战时期高长虹的形象成因 | 第70-73页 |
一、以抗战为第一要务的时代主题 | 第70页 |
二、毛泽东的一系列讲话 | 第70-71页 |
三、崇尚自由、民主的天真个性 | 第71-73页 |
第五章 晚年高长虹的形象(1946—1954) | 第73-77页 |
第一节 外人、同仁眼中的“正常人”、“老黄牛” | 第73-74页 |
第二节 领导眼中的“神经病” | 第74-75页 |
第三节 高长虹晚年形象的成因 | 第75-77页 |
一、长虹不切实际的经济设想 | 第75页 |
二、周遭人的误解 | 第75-77页 |
余论 | 第77-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后记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