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述评 | 第17-24页 |
·企业契约理论 | 第17-18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19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20页 |
·管理学激励理论与述评 | 第20-24页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20页 |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第20-21页 |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第21页 |
·当斯的公平理论 | 第21-22页 |
·管理学激励理论述评 | 第22-24页 |
第3章 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与激励约束现状分析 | 第24-37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激励约束历程回顾 | 第25-32页 |
·放权让利阶段 | 第25-29页 |
·转机建制与结构调整阶段 | 第29-31页 |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阶段 | 第31-32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激励约束的不足 | 第32-34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队伍与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 第34-37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队伍与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的目标 | 第34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队伍与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的原则 | 第34-37页 |
第4章 国有企业经理人队伍建设 | 第37-43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的市场进入 | 第37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的选拔 | 第37-38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的培养 | 第38-39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的退出 | 第39-40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的构建——“双通道”效应 | 第40-43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的内涵 | 第40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来源通道——“输入输出”效应 | 第40-41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成长通道 | 第41-43页 |
第5章 国有企业经理人激励机制 | 第43-48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薪酬激励机制 | 第43-46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薪酬激励机制的主要特点 | 第43-44页 |
·薪酬体系的结构构成 | 第44-46页 |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的建议 | 第46页 |
·国有企业经理人服务保障体系 | 第46-48页 |
第6章 国有企业经理人约束机制 | 第48-53页 |
·企业内部约束 | 第48-50页 |
·外部市场约束 | 第50-51页 |
·监察审计与法律约束 | 第51-53页 |
·监察审计 | 第51-52页 |
·法律约束 | 第52-53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53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