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汽车自动离合器执行机构与结合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本文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自动离合器及其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自动离合器结构单元及其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自动离合器执行系统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自动离合器接合规律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务与组织 | 第16-18页 |
·主要任务 | 第16-17页 |
·本文组织 | 第17-18页 |
第2章 自动离合器执行系统研究 | 第18-39页 |
·原有离合器操纵机构 | 第18-19页 |
·离合器工作特性分析 | 第19-27页 |
·膜片弹簧负荷特性 | 第20-23页 |
·膜片弹簧转矩特性 | 第23-27页 |
·驱动形式与电机的确定 | 第27-32页 |
·驱动形式的确定 | 第27-29页 |
·电机的选择 | 第29-30页 |
·螺旋传动机构参数的确定 | 第30-32页 |
·执行机构动态特性研究 | 第32-35页 |
·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 第32-34页 |
·操纵机构数学模型 | 第34-35页 |
·执行机构PID控制 | 第35-38页 |
·PID控制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执行机构动态特性仿真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离合器起步结合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39-52页 |
·起步工况分析及控制要求 | 第39-42页 |
·起步工况分析 | 第39-40页 |
·起步控制要求 | 第40-42页 |
·离合器接合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42-45页 |
·离合器起步控制评价指标 | 第45-46页 |
·离合器起步控制策略研究 | 第46-51页 |
·起步总体控制策略 | 第46-47页 |
·发动机局部恒转速策略 | 第47-48页 |
·离合器接合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48-49页 |
·最大接合速度的确定 | 第49-50页 |
·自动离合器接合控制策略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自动离合器起步模糊控制策略 | 第52-60页 |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 | 第52-53页 |
·驾驶员起步模糊控制器 | 第53-57页 |
·输入输出量的模糊化 | 第54-55页 |
·隶属度函数设计 | 第55页 |
·驾驶意图控制规则 | 第55-57页 |
·离合器接合速度模糊控制器 | 第57-59页 |
·输入输出量的模糊化 | 第57-58页 |
·隶属度函数设计 | 第58页 |
·离合器接合速度模糊控制规则表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车辆起步时离合器接合过程的仿真分析 | 第60-74页 |
·动力传递系统的简化假设 | 第60页 |
·动力传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0-67页 |
·发动机动态模型 | 第60-61页 |
·离合器模型的建立 | 第61-67页 |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67-72页 |
·慢起步仿真 | 第68-69页 |
·正常起步仿真 | 第69-70页 |
·急起步仿真 | 第70-72页 |
·分析与结论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5页 |
·本文总结 | 第74页 |
·本文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