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国外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评述 | 第12-14页 |
·国内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研究评述 | 第15-17页 |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2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耕地的概念 | 第20页 |
·土地集约利用 | 第20页 |
·耕地集约利用 | 第20-21页 |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21-23页 |
·土地利用的外部性理论 | 第23页 |
·最小因子限定理论 | 第23-2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25-40页 |
·DPSIR概念模型的基本理论 | 第25-27页 |
·DPSIR模型的基本概念 | 第25-26页 |
·DPSIR模型的特点 | 第26-27页 |
·DPSIR模型的应用 | 第27页 |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7-31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作用 | 第27-29页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9-31页 |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31-39页 |
·传统TOPSIS法的原理与步骤 | 第31-33页 |
·传统TOPSIS法在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第33页 |
·规范化决策矩阵的改进 | 第33-35页 |
·指标权重的改进 | 第35-38页 |
·集约度的确定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武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 第40-54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0-42页 |
·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40页 |
·自然条件概况 | 第40-42页 |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第42页 |
·武汉市耕地利用分析 | 第42-44页 |
·耕地数量与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耕地总量的变化分析 | 第43页 |
·人均耕地量的变化分析 | 第43-44页 |
·武汉市耕地利用的评价研究 | 第44-53页 |
·数据的来源 | 第44页 |
·评价的基本流程 | 第44-4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5-46页 |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46-49页 |
·评价结果 | 第49-50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促进武汉市耕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 第54-57页 |
·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潜力 | 第54页 |
·加强保护基本农田,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程,增加耕地数量 | 第54页 |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耕地质量 | 第54页 |
·完善耕地保护相关法律和法规,切实保护耕地资源 | 第54-55页 |
·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规模 | 第54-55页 |
·搞好村镇建设规划,控制农宅占用耕地 | 第55页 |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提高耕地规模利用的规模效益 | 第55页 |
·加大投入,优化用地结构,提高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 第55-57页 |
·加强科技投入和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 | 第55-56页 |
·优化用地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 | 第56页 |
·增加资金、机械投入,促进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 | 第56-57页 |
6 结语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图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