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67页 |
1.1 金及金基合金纳米团簇 | 第14-28页 |
1.1.1 金纳米团簇的合成 | 第14-20页 |
1.1.1.1 Brust合成法及单相合成法 | 第14-17页 |
1.1.1.2 尺寸聚集法 | 第17-19页 |
1.1.1.3 配体诱导的精确尺寸到精确尺寸的转化法 | 第19-20页 |
1.1.2 金基合金纳米团簇的合成 | 第20-23页 |
1.1.2.1 直接还原双(多)金属盐法 | 第20-22页 |
1.1.2.2 金属交换法 | 第22-23页 |
1.1.3 金及金基合金纳米团簇的分离及表征 | 第23-28页 |
1.1.3.1 金纳米团簇的分离及质谱表征 | 第23-26页 |
1.1.3.2 金纳米团簇的其他表征 | 第26-27页 |
1.1.3.3 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晶体结构 | 第27-28页 |
1.2 银及银基合金纳米团簇 | 第28-31页 |
1.2.1 银及银基合金纳米团簇的合成及纯化 | 第28-30页 |
1.2.1.1 固相研磨合成法 | 第28-29页 |
1.2.1.2 液相直接合成法 | 第29-30页 |
1.2.1.3 银纳米团簇的分离纯化 | 第30页 |
1.2.2 银及银基合金纳米团簇的表征 | 第30-31页 |
1.2.2.1 银及银基合金纳米团簇的质谱表征 | 第30页 |
1.2.2.2 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晶体结构 | 第30-31页 |
1.3. 贵金属纳米团簇的性质研究 | 第31-35页 |
1.3.1 光学性质 | 第31-33页 |
1.3.2 手性性质 | 第33-34页 |
1.3.3 电化学性质 | 第34-35页 |
1.4. 贵金属纳米团簇的应用 | 第35-38页 |
1.4.1 催化应用 | 第35-36页 |
1.4.2 传感应用 | 第36-37页 |
1.4.3 生物应用 | 第37-38页 |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8-42页 |
1.5.1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38-40页 |
1.5.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 第40-42页 |
1.6 参考文献 | 第42-67页 |
第二章 [Au_(18)(SR)_(14)]纳米团簇的结构和光学性质 | 第67-83页 |
2.1 引言 | 第67-68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68-70页 |
2.2.1 试剂 | 第68-69页 |
2.2.2 仪器 | 第69-70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70-71页 |
2.3.1 Au_(18)(SG)_(14)团簇的合成 | 第70页 |
2.3.2 Au_(18)(SC_6H_(11))_(14)团簇的合成 | 第70页 |
2.3.3 光谱测试表征 | 第70-71页 |
2.3.4 质谱表征 | 第71页 |
2.3.5 体积排阻色谱表征 | 第71页 |
2.3.6 单晶结构测试与解析 | 第7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71-78页 |
2.4.1 Au_(18)(SC_6H_(11))_(14)团簇反应过程的监控 | 第71-74页 |
2.4.2 Au_(18)(SC_6H_(11))_(14)团簇的表征 | 第74-76页 |
2.4.3 Au_(18)(SC_6H_(11))_(14)团簇的晶体结构组成 | 第76-7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2.6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第三章 基于Au_(21)(S-Adm)_(15)团簇的结构研究Au_(18)(SC_6H_(11))_(14)向Au_(21)(S-Adm)_(15)的几何/电子结构进化 | 第83-96页 |
3.1 引言 | 第83-8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4页 |
3.2.1 Au_(21)(S-Adm)_(15)团簇的合成 | 第84页 |
3.2.2 Au_(21)(S-Adm)_(15)团簇的表征 | 第84页 |
3.2.3 单晶结构测试与解析 | 第8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4-89页 |
3.3.1 Au_(21)(S-Adm)_(15)团簇的晶体结构组成 | 第84-86页 |
3.3.2 Au_(18)(SC_6H_(11))_(14)向Au_(21)(S-Adm)_(15)的几何结构进化 | 第86-88页 |
3.3.3 Au_(18)(SC_6H_(11))_(14)向Au_(21)(S-Adm)_(15)的电子结构进化 | 第88-8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第四章 基于Au_(16)(S-Adm)_(12)和Cd_1Au_(14)(StBu)_(12)团簇的结构预测临界尺寸团簇Au_(15)(SR)_(13)的结构 | 第96-114页 |
4.1 引言 | 第96-9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7-98页 |
4.2.1 Au_(16)(S-Adm)_(12)团簇的合成 | 第97-98页 |
4.2.2 Au_(16)(S-Adm)_(12)团簇的表征 | 第98页 |
4.2.3 Au_(16)(S-Adm)_(12)单晶结构测试与解析 | 第9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7页 |
4.3.1 Au_(16)(S-Adm)_(12)的合成和表征 | 第98-101页 |
4.3.2 Au_(15)(SR)_(12)~-的结构预测 | 第101-104页 |
4.3.3 Cd_1Au_(14)(StBu)_(12)向Au_(16)(S-Adm)_(12)的生长 | 第104-106页 |
4.3.4 基于Au_(15)(SR)_(12)~-的结构而对Au_(15)(SR)_(13)进行结构预测 | 第106-10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第五章 组装硫醇保护的超原子配合物形成多孔框架材料 | 第114-132页 |
5.1 引言 | 第114-11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5-117页 |
5.2.1 SCIF材料的合成 | 第115-116页 |
5.2.2 SCIF材料的表征 | 第116页 |
5.2.3 SCIF材料的单晶结构测试与解析 | 第116-11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7-124页 |
5.3.1 SCIF材料的表征 | 第117-120页 |
5.3.2 SCIF的晶体结构组成 | 第120-122页 |
5.3.3 SCIF的固体荧光性质 | 第122-12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5.5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
第六章 棒状Au_(12)Ag_(13)纳米团簇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质研究 | 第132-151页 |
6.1 引言 | 第132-134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34页 |
6.2.1 [Ag_xAu_(25-x) (PPh_3)_(10)(SR)_5Cl_2]~(2+)(x≤13)的合成 | 第134页 |
6.2.2 Au_(12)Ag_(13)的表征以及Au_(12)Ag_(13)和Ru(bpy)3~(2+)的伏安测试 | 第134页 |
6.2.3 ECL测试 | 第13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34-144页 |
6.3.1 Au_(12)Ag_(13)团簇的表征 | 第134-135页 |
6.3.2 CV-ECL分析 | 第135-137页 |
6.3.3 团簇的电化学性质分析 | 第137-138页 |
6.3.4 分步施加电位实验中的瞬态ECL的产生 | 第138-140页 |
6.3.5 ECL的产生机制 | 第140-142页 |
6.3.6 Au_(12)Ag_(13)与Ru(bpy)_3~(2+)的ECL发光效率对比 | 第142-14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6.5 参考文献 | 第146-151页 |
附录 晶体学参数表 | 第151-15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55-158页 |
致谢 | 第158-1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