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金属纳米团簇的发展 | 第16-25页 |
1.2.1 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方法 | 第16-19页 |
1.2.2 金属纳米团簇晶体结构 | 第19-25页 |
1.3 金属纳米团簇的生长规律 | 第25-33页 |
1.3.1 自组装纳米团簇(cluster of clusters) | 第25-26页 |
1.3.2 四面体Au_4增长方式 | 第26-28页 |
1.3.3 面心立方Ag_(14)单元增长方式 | 第28-30页 |
1.3.4 Ag_(21)S_8单元增长方式 | 第30-33页 |
1.4 组装单元改变对自组装金属纳米团簇性质的影响 | 第33-37页 |
1.4.1 Au_(37)纳米团簇的结构和光学性质研究 | 第34-36页 |
1.4.2 Au_(60)纳米团簇的结构和光学性质研究 | 第36-37页 |
1.5 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1.5.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37页 |
1.5.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第二章 Ag_(40)和Ag_(46)纳米团簇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45-78页 |
2.1 引言 | 第45-47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47-48页 |
2.2.1 实验中所用试剂及药品 | 第47页 |
2.2.2 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 | 第47-48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2.3.1 Ag_(40)纳米团簇的合成 | 第48-49页 |
2.3.2 Ag_(46)纳米团簇的合成 | 第49页 |
2.3.3 Ag_(40)至Ag_(46)纳米团簇的转化 | 第49页 |
2.3.4 Ag_(40)、Ag_(46)和Ag_(43)纳米团簇的表征 | 第49-50页 |
2.3.5 理论计算 | 第50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73页 |
2.4.1 Ag_(40)、Ag_(43)和Ag_(46)纳米团簇的结构解析 | 第50-63页 |
2.4.2 Ag_(40)、Ag_(43)和Ag_(46)纳米团簇的表征 | 第63-65页 |
2.4.3 Ag_(40)与Ag_(46)纳米团簇的光学性能和电子结构性能的研究 | 第65-69页 |
2.4.4 Ag_(40)纳米团簇到Ag_(46)纳米团簇转化 | 第69-7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第三章 自组装纳米团簇:Pt_3Ag_(33)和Pt_3Au_(12)Ag_(21)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78-104页 |
3.1 引言 | 第78-80页 |
3.2 试剂与仪器 | 第80-81页 |
3.2.1 实验中所用试剂及药品 | 第80-81页 |
3.2.2 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 | 第81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81-84页 |
3.3.1 Pt_3Ag_(33)纳米团簇的合成 | 第81-82页 |
3.3.2 Pt_2Ag_(23)纳米团簇的合成 | 第82页 |
3.3.3 Pt_1Ag_(12)纳米团簇的合成 | 第82页 |
3.3.4 Pt_3Au_(12)Ag_(21)纳米团簇的合成 | 第82页 |
3.3.5 Pt_3Ag_(33)和Pt_3Au_(12)Ag_(21)纳米团簇的表征 | 第82-83页 |
3.3.6 理论计算 | 第83-84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4-99页 |
3.4.1 Pt_3Ag_(33)和Pt_3Au_(12)Ag_(21)纳米团簇的结构解析 | 第84-88页 |
3.4.2 Pt_3Ag_(33)和Pt_3Au_(12)Ag_(21)纳米团簇的表征 | 第88-92页 |
3.4.3 Pt_1Ag_(12)、Pt_2Ag_(23)和Pt_3Ag_(33)纳米团簇光学性能和电子结构性能的研究 | 第92-97页 |
3.4.4 Pt_3Ag_(33)到Pt_3Au_(12)Ag_(21)纳米团簇的转化 | 第97-9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第四章 自组装纳米团簇:Cu_xAu_(25-x)和Cu_3Au_(34)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104-126页 |
4.1 引言 | 第104-106页 |
4.2 试剂与仪器 | 第106-108页 |
4.2.1 实验中所用试剂及药品 | 第106-107页 |
4.2.2 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 | 第107-108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108-111页 |
4.3.1 苯乙硫醇和氯化铜形成的配合物的合成 | 第108页 |
4.3.2 对叔丁基苄硫醇和氯化铜形成的配合物的合成 | 第108页 |
4.3.3 三苯基磷保护的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108-109页 |
4.3.4 Cu_xAu_(25-x)纳米团簇的合成 | 第109页 |
4.3.5 Cu_3Au_(34)纳米团簇的合成 | 第109页 |
4.3.6 Cu_xAu_(25-x)和Cu_3Au_(34)纳米团簇的热稳定性测试 | 第109-110页 |
4.3.7 Cu_xAu_(25-x)和Cu_3Au_(34)纳米团簇的表征 | 第110页 |
4.3.8 理论计算 | 第110-111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2页 |
4.4.1 Cu_xAu_(25-x)和Cu_3Au_(34)纳米团簇的结构解析 | 第111-117页 |
4.4.2 Cu_xAu_(25-x)和Cu_3Au_(34)纳米团簇的表征 | 第117-120页 |
4.4.3 Cu_xAu_(25-x)和Cu_3Au_(34)纳米团簇的光学性质研究 | 第120-121页 |
4.4.4 Cu_xAu_(25-x)和Cu_3Au_(34)纳米团簇的热稳定性测试 | 第121-12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第五章 水调节Au_(25-x)Ag_x纳米团簇催化苯乙烯氧化的选择性 | 第126-150页 |
5.1 引言 | 第126-128页 |
5.2 试剂与仪器 | 第128-129页 |
5.2.1 实验所需化学试剂 | 第128页 |
5.2.2 实验所需仪器 | 第128-129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129-131页 |
5.3.1 金属纳米团簇和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129-130页 |
5.3.2 金属纳米团簇和金属纳米粒子的负载 | 第130页 |
5.3.3 金属纳米团簇的催化性质测试 | 第130页 |
5.3.4 实验表征 | 第130-131页 |
5.4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131-143页 |
5.4.1 金属纳米团簇的结构和表征 | 第131-133页 |
5.4.2 苯乙烯选择性氧化 | 第133-137页 |
5.4.3 水在苯乙烯氧化过程中的机理研究 | 第137-14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4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