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关键过程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缩略词说明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4页
    1.1 海洋中溶解氧研究背景概述第16-19页
        1.1.1 海洋中溶解氧研究的生态学意义第16页
        1.1.2 海洋中DO的来源、输送与消耗第16-19页
    1.2 海洋中低氧区研究背景概述第19-28页
        1.2.1 低氧区的定义第19-20页
        1.2.2 低氧区的类型与分布第20-22页
        1.2.3 影响低氧区形成的关键过程第22-26页
        1.2.4 低氧区的生态效应第26-28页
    1.3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概述第28-31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标和内容第31-34页
第二章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的时空变化第34-76页
    2.1 前言第34-36页
    2.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第36-38页
        2.2.1 采样站位第36页
        2.2.2 样品采集第36-37页
        2.2.3 样品分析测定第37页
        2.2.4 数据来源第37-38页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38页
    2.3 结果第38-65页
        2.3.1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文环境的时空变化第38-49页
        2.3.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的时空变化第49-58页
        2.3.3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主要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第58-65页
    2.4 讨论第65-74页
        2.4.1 跃层变化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低氧区生消的控制作用第65-66页
        2.4.2 不同时期DO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第66-72页
        2.4.3 低氧区发展、形成与消失的概念模型第72-74页
    2.5 小结第74-76页
第三章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的空间异质性特点第76-92页
    3.1 前言第76页
    3.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第76-78页
        3.2.1 采样站位第76-77页
        3.2.2 样品采集第77页
        3.2.3 样品分析测定第77-78页
        3.2.4 数据来源第78页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78页
    3.3 结果第78-85页
        3.3.1 南、北低氧区水文参数空间分布差异第78-81页
        3.3.2 南、北低氧区DO空间分布差异第81-82页
        3.3.3 南、北低氧区主要N、P营养盐空间分布差异第82-85页
    3.4 讨论第85-91页
        3.4.1 水文环境差异对低氧区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第85-88页
        3.4.2 生化过程差异对低氧区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第88-91页
    3.5 小结第91-92页
第四章 沉积物耗氧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第92-112页
    4.1 前言第92-93页
    4.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第93-97页
        4.2.1 采样站位第93-94页
        4.2.2 样品采集第94页
        4.2.3 样品分析测定第94-95页
        4.2.4 数据来源第95-96页
        4.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96-97页
    4.3 结果第97-101页
        4.3.1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主要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第97-98页
        4.3.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沉降速率第98-99页
        4.3.3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SOD速率第99-101页
    4.4 讨论第101-111页
        4.4.1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及其空间分布差异第101-102页
        4.4.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SOD速率及其空间分布差异第102-105页
        4.4.3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SOD对低氧区的贡献估算第105-108页
        4.4.4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DO收支的模型初探第108-111页
    4.5 小结第111-11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6页
    5.1 结论第112-113页
    5.2 创新点第113页
    5.3 不足与展望第113-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34页
致谢第134-13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8-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下一篇:生态脆弱性评估及其空间格局优化研究--以山东长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