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1.2.1 东海环流的基本特征 | 第12-14页 |
1.2.2 黑潮入侵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3 东海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现状和营养盐研究 | 第16-19页 |
1.2.4 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式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9-2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4-37页 |
2.1 ROMS模式简介 | 第24-30页 |
2.1.1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24-27页 |
2.1.2 坐标系统 | 第27-29页 |
2.1.3 湍混合方案 | 第29-30页 |
2.2 生态模型 | 第30-35页 |
2.2.1 生态模型概述 | 第30-31页 |
2.2.2 状态变量的控制方程 | 第31-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黑潮次表层水入侵浙江近海的特征 | 第37-55页 |
3.1 数值模式的配置 | 第37-40页 |
3.1.1 基本设置 | 第37-39页 |
3.1.2 示踪物设置 | 第39-40页 |
3.2 模式验证 | 第40-45页 |
3.2.1 流场 | 第40-43页 |
3.2.2 温度和盐度 | 第43-45页 |
3.3 观测及模拟的入侵特征 | 第45-53页 |
3.3.1 温盐特性指示的入侵特征 | 第46-51页 |
3.3.2 示踪物指示的入侵特征 | 第51-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黑潮次表层水入侵浙江近海的机制分析 | 第55-71页 |
4.1 驱动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动力机制 | 第55-62页 |
4.1.1 黑潮次表层水沿K1 断面发生经向运动的动力机制 | 第55-58页 |
4.1.2 黑潮次表层水沿K2 断面向近岸运动的动力机制 | 第58-62页 |
4.2 影响黑潮次表层水入侵季节变化的动力条件 | 第62-66页 |
4.3 影响黑潮次表层水夏季入侵程度的动力条件 | 第66-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夏季营养盐物质来源及其生态效应 | 第71-101页 |
5.1 生态要素的观测资料介绍 | 第71-74页 |
5.1.1 营养盐观测资料 | 第71页 |
5.1.2 叶绿素观测资料 | 第71-74页 |
5.2 生态动力学模式的配置 | 第74-77页 |
5.3 生态动力学模式的验证 | 第77-83页 |
5.3.1 营养盐的分布 | 第77-80页 |
5.3.2 叶绿素的分布特征 | 第80-83页 |
5.4 大洋与河流输入的营养盐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叶绿素的相对贡献 | 第83-91页 |
5.4.1 大洋输入的营养盐的贡献 | 第83-88页 |
5.4.2 长江输入的营养盐的贡献 | 第88-91页 |
5.5 台湾暖流和黑潮输入的营养盐的相对贡献 | 第91-96页 |
5.6 讨论 | 第96-9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7页 |
6.1 结论 | 第101-104页 |
6.2 创新点 | 第104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9页 |
附录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