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秦皇岛市某校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关于诵读法的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关于当前诵读法实施现状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4-15页 |
1.4.2 调查法 | 第15页 |
1.4.3 课堂观察法 | 第15页 |
1.4.4 课例分析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诵读法及其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第16-22页 |
2.1 诵读的内涵 | 第16-17页 |
2.2 古诗词的诵读 | 第17-18页 |
2.3 新课标下诵读法的实施 | 第18-20页 |
2.4 诵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 | 第20-22页 |
2.4.1 有助于把握内容,体悟情感 | 第20页 |
2.4.2 有助于增强语感,促进语用 | 第20-21页 |
2.4.3 激活思维,提高鉴赏力 | 第21页 |
2.4.4 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诵读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现状调查分析 | 第22-31页 |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2-27页 |
3.1.1 有关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22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22-23页 |
3.1.3 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23-27页 |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1页 |
3.2.1 师生对诵读不够重视 | 第27-28页 |
3.2.2 诵读流于形式 | 第28-29页 |
3.2.3 诵读指导不科学 | 第29页 |
3.2.4 诵读方式单一 | 第29-30页 |
3.2.5 诵读评价不完善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诵读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31-46页 |
4.1 加强理论学习,更新对诵读的认识 | 第31-32页 |
4.1.1 转变教学观念 | 第31-32页 |
4.1.2 提高教师诵读教学的专业素养 | 第32页 |
4.2 精心设计诵读活动,增强学生的诵读体验 | 第32-36页 |
4.2.1 入境诵读 | 第32-33页 |
4.2.2 拓展诵读 | 第33-34页 |
4.2.3 比较诵读 | 第34-35页 |
4.2.4 想象诵读 | 第35页 |
4.2.5 激趣赛读 | 第35-36页 |
4.3 科学指导诵读,增强学生的诵读能力 | 第36-40页 |
4.3.1 明确目标,优化流程 | 第36-37页 |
4.3.2 强化技巧,有效把握 | 第37-40页 |
4.4 丰富诵读方式,提高学生诵读的主动性 | 第40-42页 |
4.4.1 教师范读 | 第40页 |
4.4.2 齐读 | 第40-41页 |
4.4.3 自由读 | 第41页 |
4.4.4 个人读 | 第41-42页 |
4.5 完善诵读评价,促进诵读教学的良性发展 | 第42-46页 |
4.5.1 评价内容要全面 | 第42-43页 |
4.5.2 评价标准要具体 | 第43-44页 |
4.5.3 评价主体要多元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