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节点—场所”互适导向下的历史街区轨交站点地区规划对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轨道交通与城市相互作用愈发深刻第10-11页
        1.1.2 历史街区与轨道交通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第11页
        1.1.3 适应天津轨道交通发展的创新模式需求愈发强烈第11-13页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第13-15页
        1.2.1 概念界定第13-14页
        1.2.2 研究对象第14页
        1.2.3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16-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2 研究框架第17-20页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述评第20-38页
    2.1 “节点—场所”模型第20-27页
        2.1.1 “节点—场所”模型的提出第20-21页
        2.1.2 Bertolini的节点—场所模型第21-24页
        2.1.3 模型的扩展与专门化第24-26页
        2.1.4 国内研究现状第26-27页
    2.2 历史街区更新研究进展第27-29页
        2.2.1 注重保护与开发的协调互促关系第27-28页
        2.2.2 研究角度与内容愈加多元第28-29页
        2.2.3 注重与城市空间的结合第29页
    2.3 历史街区内交通组织研究进展第29-32页
        2.3.1 由极端保护方式转向与以慢行为主导的综合交通规划第29-31页
        2.3.2 由只研究历史街区内部转向与城市的协同发展第31页
        2.3.3 分析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模拟化分析第31-32页
    2.4 历史街区轨交站点地区研究第32-34页
        2.4.1 国外研究现状:侧重工程开发第32页
        2.4.2 国内研究现状:起步阶段第32-33页
        2.4.3 研究不足第33-34页
    2.5 以节点—场所模型研究历史街区轨交站点第34-35页
    2.6 本章小结第35-38页
第3章 基于历史街区特征的“节点——场所”模型构建第38-76页
    3.1 天津市轨道交通线段模型的构建第38-50页
        3.1.1 研究范围确定第38-41页
        3.1.2 整合度与选择度第41-42页
        3.1.3 空间模型构建步骤第42-44页
        3.1.4 历史街区站点可达性分析第44-50页
    3.2 影响因子的选取基于节点与场所的双重价值第50-60页
        3.2.1 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节点价值第50-54页
        3.2.2 彰显历史特性的场所价值第54-60页
    3.3 场所价值节点价值计算第60-74页
        3.3.1 数据来源第60-63页
        3.3.2 相关因子整理第63-69页
        3.3.3 权重计算第69-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4章 历史街区影响下的轨交站点交通与土地功能契合度分析第76-92页
    4.1 数据计算与统计第76-77页
    4.2 特征分析第77-80页
        4.2.1 场所节点互适模式第77-78页
        4.2.2 高节点低场所模式第78-79页
        4.2.3 高场所低节点模式第79-80页
    4.3 节点价值比较第80-81页
        4.3.1 公交车换乘存在一定饱和度第80-81页
        4.3.2 靠近城市中心区空间可达性品质更高第81页
    4.4 场所价值比较第81-83页
        4.4.1 文物对居住人口存在排斥性第81-82页
        4.4.2 高容积率站点用地以商业为主第82-83页
    4.5 节点场所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第83-89页
        4.5.1 轨道交通的可达性及运营能力带动旅游设施发展第83-85页
        4.5.2 站点区位影响街道空间品质第85-86页
        4.5.3 街道空间形态与文物保护的分布相关第86-87页
        4.5.4 步行友好程度影响站点周边居住及商业用地布局第87-88页
        4.5.5 历史街区站点特征总结第88-89页
    4.6 模型的实际意义第89-90页
    4.7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5章 历史街区影响下的站点提升对策第92-126页
    5.1 站点优化原则第92-94页
        5.1.1 保证站点可持续性发展第93页
        5.1.2 尊重历史街区的完整性第93页
        5.1.3 增强站点的带动引导作用第93-94页
        5.1.4 塑造站点地区自身特色第94页
    5.2 场所功能提升对策第94-100页
        5.2.1 适度提高居住功能比例第94-95页
        5.2.2 合理控制商业碎化度水平第95-96页
        5.2.3 增强历史街区的开放性第96-98页
        5.2.4 打造特色体验式空间体验第98-99页
        5.2.5 优化地下空间及站点出入口设计第99-100页
    5.3 节点功能优化对策第100-108页
        5.3.1 提升轨道交通运营水平第101页
        5.3.2 强化站点与周边用地的联系性第101-103页
        5.3.3 合理安排轨交站点与其他机动交通的接驳第103-104页
        5.3.4 依托历史街区构建人车共享的高效慢行道第104-108页
    5.4 互适提升管理对策第108-110页
        5.4.1 管理理念上,站点周边土地与交通一体化统筹管理第108页
        5.4.2 管理体制上,政府规划主导转变为物业经营管理第108-109页
        5.4.3 管理方式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第109-110页
    5.5 历史街区站点分析:津湾广场站第110-124页
        5.5.1 津湾广场站现状特点分析第111-116页
        5.5.2 站城一体化开发案例分析第116-120页
        5.5.3 站点周边活力提升措施第120-124页
    5.6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26-130页
    6.1 结论第126-129页
    6.2 存在不足与展望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4页
附录A第134-13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38-140页
致谢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历史作业管理研究
下一篇: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