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7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7-28页 |
1.2.1 后处理系统概述 | 第17-20页 |
1.2.2 微粒捕集器碳载量估计研究 | 第20-22页 |
1.2.3 氧化催化器建模 | 第22-24页 |
1.2.4 微粒捕集器主动再生控制研究 | 第24-28页 |
1.3 全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8-2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2章 后处理试验台架系统设计 | 第30-42页 |
2.1 试验测试平台设计 | 第30-33页 |
2.1.1 测试平台 | 第30-32页 |
2.1.2 测试设备 | 第32页 |
2.1.3 试验控制系统 | 第32-33页 |
2.2 试验测试方案 | 第33-40页 |
2.2.1 后处理系统载体选择 | 第34-35页 |
2.2.2 DOC性能试验方案 | 第35-36页 |
2.2.3 CDPF加载及被动再生过程试验方案 | 第36-37页 |
2.2.4 燃油后喷系统喷射特性测试 | 第37-38页 |
2.2.5 发动机WHTC循环排气状态分析 | 第38-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催化型微粒捕集器碳烟加载量估计 | 第42-58页 |
3.1 催化型微粒捕集器工作机理 | 第42-43页 |
3.2 催化型微粒捕集器沉积量估计建模 | 第43-53页 |
3.2.1 碳载量估计架构 | 第43-44页 |
3.2.2 碳烟加载量估计建模 | 第44-53页 |
3.3 碳烟加载量模型验证 | 第53-56页 |
3.3.1 扩散机理验证 | 第53-54页 |
3.3.2 碳载量估计验证 | 第54-56页 |
3.4 微粒捕集器主动再生需求分析 | 第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DOC系统建模 | 第58-90页 |
4.1 DOC工作过程的物理化学描述 | 第58-61页 |
4.2 DOC建模及仿真分析 | 第61-74页 |
4.2.1 DOC三维CFD建模 | 第61-67页 |
4.2.2 DOC一维系统模型 | 第67-69页 |
4.2.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9-74页 |
4.3 面向控制的DOC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 第74-88页 |
4.3.1 基于物理特性的模型建立 | 第74-76页 |
4.3.2 模型参数辨识 | 第76-84页 |
4.3.3 模型的验证 | 第84-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DOC出口温度控制策略 | 第90-100页 |
5.1 DOC出口温度控制分析及算法框架设计 | 第90-92页 |
5.2 前馈控制器设计 | 第92-93页 |
5.3 自适应控制器系统设计 | 第93-99页 |
5.3.1 考虑系统延时特性的DOC闭环控制算法设计 | 第93-94页 |
5.3.2 自适应控制算法设计 | 第94-97页 |
5.3.3 系统抗饱和设计 | 第97-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6章 微粒捕集器主动再生控制试验 | 第100-110页 |
6.1 微粒捕集器碳烟主动再生入口温度控制 | 第100-104页 |
6.1.1 动态过程控制测试 | 第100-102页 |
6.1.2 WHTC循环测试 | 第102-104页 |
6.2 再生过程CDPF温度响应特征分析 | 第104-108页 |
6.2.1 CDPF轴向温度变化 | 第105-106页 |
6.2.2 CDPF径向温度变化 | 第106-10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4页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10-111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