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喷嘴内线空化特性及其对燃油喷射与喷雾影响的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5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喷嘴内部空化现象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1.2.1 空化的发生机理及特性 | 第13-14页 |
1.2.2 喷嘴内部空化分类及典型特征 | 第14-16页 |
1.3 柴油机喷嘴内空化流动的影响因素 | 第16-21页 |
1.3.1 粘性因素 | 第16-19页 |
1.3.2 介质因素的影响 | 第19-20页 |
1.3.3 物面因素的影响 | 第20-21页 |
1.4 柴油机喷嘴内的空化效应 | 第21-26页 |
1.4.1 空化对流通特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1.4.2 空化引发空蚀现象 | 第22-23页 |
1.4.3 空化出现对喷油系统中压力波动的影响 | 第23页 |
1.4.4 空化对喷雾的影响 | 第23-26页 |
1.5 柴油机喷嘴内流的试验研究现状 | 第26-33页 |
1.5.1 真实尺寸喷嘴内流的试验研究 | 第26-30页 |
1.5.2 比例放大喷嘴内流的试验研究 | 第30-32页 |
1.5.3 比尺因素的影响 | 第32-33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柴油机比例放大喷嘴内流及喷雾可视化试验台 | 第35-46页 |
2.1 试验台工作原理 | 第35-36页 |
2.2 燃油供给及喷射系统 | 第36-41页 |
2.2.1 燃油供给系统 | 第36-37页 |
2.2.2 燃油回收系统 | 第37-38页 |
2.2.3 燃油喷射系统喷油器 | 第38-39页 |
2.2.4 燃油加热及温度测量装置 | 第39-40页 |
2.2.5 流量数据采集装置 | 第40-41页 |
2.3 可视化数据采集系统 | 第41-43页 |
2.3.1 空化流动及喷雾的成像原理 | 第41-42页 |
2.3.2 可视化数据采集系统 | 第42-43页 |
2.4 压力数据采集系统 | 第43-45页 |
2.4.1 压力采集设备 | 第43-45页 |
2.4.2 压力波动采集位置选取 | 第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柴油机喷嘴内线空化特性的研究 | 第46-74页 |
3.1 试验方案与相关参数描述 | 第46-52页 |
3.1.1 试验方案及研究方法 | 第46-50页 |
3.1.2 线空化研究的相关参数 | 第50-52页 |
3.2 线空化起源 | 第52-55页 |
3.2.1 线空化初生位置 | 第52-54页 |
3.2.2 线空化初生诱导元 | 第54-55页 |
3.3 线空化初生及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55-68页 |
3.3.1 针阀升程的影响及线空化分类 | 第55-58页 |
3.3.2 喷射压差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3 喷嘴结构的影响 | 第59-67页 |
3.3.4 燃油温度 | 第67-68页 |
3.4 比尺效应 | 第68-73页 |
3.4.1 线空化初生压力点及发展过程的变化规律 | 第69-70页 |
3.4.2 线空化分布特征的变化规律 | 第70-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柴油机喷嘴内线空化对燃油喷射及喷雾的影响 | 第74-90页 |
4.1 线空化与几何诱导空化间的相互影响 | 第74-75页 |
4.2 线空化对喷嘴流通特性的影响 | 第75-78页 |
4.3 线空化引致的系统压力波动 | 第78-83页 |
4.3.1 喷油装置压力稳定性验证 | 第78-80页 |
4.3.2 不同类型线空化造成的压力波动 | 第80-83页 |
4.4 线空化对喷雾的影响 | 第83-87页 |
4.5 线空化对喷雾影响的应用方案 | 第87-8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0-9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90-91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