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品种论文

沼泽型水牛mtDNA和Y-STR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40页
    1.1 水牛的分类及遗传资源分布第15-20页
        1.1.1 非洲野水牛的分布第15-16页
        1.1.2 亚洲野水牛的分布第16页
        1.1.3 其它野生种的分布第16-17页
        1.1.4 家养水牛的分布和遗传资源介绍第17-20页
    1.2 水牛的遗传多样性及起源、驯化研究进展第20-34页
        1.2.1 水牛的起源与进化第20-22页
        1.2.2 水牛线粒体DNA的结构与特点第22-23页
        1.2.3 水牛遗传多样性和母系起源驯化研究进展第23-25页
        1.2.4 MTDNA全基因组的研究进展第25-26页
        1.2.5 Y染色体的结构、特点与标记第26-28页
        1.2.6 Y染色体研究进展第28-30页
        1.2.7 水牛父系的起源驯化研究进展第30-32页
        1.2.8 水牛考古遗存和古DNA研究第32-34页
    1.3 地质板块运动与水牛起源第34-36页
    1.4 水稻驯化、传播与水牛驯化第36-38页
    1.5 古气候变化与水牛起源第38-40页
第二章 水牛mtDNA cytb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第40-52页
    2.1 引言第4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2.2.1 样本采集及DNA提取第40页
        2.2.2 PCR扩增与测序第40-42页
        2.2.3 数据分析第4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2-49页
        2.3.1 水牛mtDNA cytb基因全序列的遗传多样性第42-46页
        2.3.2 水牛mtDNA cytb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分析第46-49页
        2.3.4 沼泽型水牛与倭水牛的系统发育分析第49页
    2.4 讨论第49-51页
    2.5 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水牛mtDNA D-loop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驯化研究第52-72页
    3.1 引言第5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3.2.1 样本采集及DNA提取第52-53页
        3.2.2 PCR扩增与测序第53-54页
        3.2.3 数据分析第5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4-68页
        3.3.1 沼泽型水牛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第54-58页
        3.3.2 沼泽型水牛的系统地理分布第58-59页
        3.3.3 多维尺度分析和分组第59-61页
        3.3.4 驯化与迁移路线第61-66页
        3.3.5 群体扩张与古DNA的系统发育分析第66-68页
    3.4 讨论第68-71页
        3.4.1 遗传多样性第68-70页
        3.4.2 沼泽型水牛的驯化第70-71页
    3.5 小结第71-72页
第四章 沼泽型水牛mtDNA基因组与起源进化研究第72-81页
    4.1 引言第7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2-74页
        4.2.1 样本采集及DNA提取第72页
        4.2.2 样本筛选与引物合成第72-7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4-79页
        4.3.1 水牛线粒体DNA全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第74-76页
        4.3.2 分歧时间估计第76-78页
        4.3.3 水牛有效群体规模变化的BSP分析第78-79页
    4.4 讨论第79-80页
    4.5 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Y-STR多态性与沼泽型水牛的父系起源研究第81-94页
    5.1 引言第81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1-83页
        5.2.1 样本采集和DNA的提取第81页
        5.2.2 Y-STR扩增第81-82页
        5.2.3 数据分析第82-8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83-91页
        5.3.1 基因分型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3-90页
        5.3.2 系统发育分析第90-91页
    5.4 讨论第91-93页
    5.5 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94-95页
    6.1 结论第94页
    6.2 创新点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8页
附录1第108-113页
附录2第113-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作者简介第128-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种公鸡饲粮黄芪多糖对商品代肉鸡内毒素耐受免疫调控效应
下一篇:DMRT1调控山羊雄性生殖干细胞分化、自我更新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