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变流器论文--逆变器论文

基于准比例谐振控制的离网型逆变器及其并联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2 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1 PI控制第16页
        1.2.2 重复控制第16-17页
        1.2.3 无差拍控制第17页
        1.2.4 谐振控制第17页
        1.2.5 滑模变结构控制第17-18页
    1.3 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1 集中控制第18页
        1.3.2 主从控制第18-19页
        1.3.3 无互联线并联第19-20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单相离网型逆变器PI-P双环控制第22-30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单相离网型逆变器主电路建模第22-24页
    2.3 单相离网型逆变器输出滤波器参数设计第24-26页
    2.4 基于极点配置法的PI-P双环设计第26-29页
        2.4.1 双环控制模型第27-28页
        2.4.2 基于主导极点的PI参数设计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基于准比例谐振及负载电流前馈的逆变器控制策略第30-40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逆变器复传递模型分析第30-31页
    3.3 基于负载电流前馈的输出阻抗重构策略第31-33页
        3.3.1 基于负载电流前馈的逆变器建模第31-32页
        3.3.2 负载电流全前馈第32页
        3.3.3 负载电流单位前馈第32-33页
    3.4 基于准PR控制的逆变器控制策略第33-39页
        3.4.1 准PR控制器理论第33-34页
        3.4.2 准PR控制器参数分析第34-36页
        3.4.3 电容电压外环准PR控制器设计第36-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基于下垂控制的无互联线并联控制策略第40-53页
    4.1 引言第40页
    4.2 下垂控制原理分析第40-42页
    4.3 下垂系数的选取及稳定性分析第42-48页
        4.3.1 动态向量理论第42-43页
        4.3.2 基于动态向量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建模第43-46页
        4.3.3 并联系统稳定性分析第46-48页
    4.4 基于下垂控制的并联系统环流抑制策略第48-52页
        4.4.1 并联系统环流分析第48-49页
        4.4.2 基于虚拟阻抗的下垂控制策略第49-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单相离网型逆变器及其并联控制策略仿真验证第53-67页
    5.1 引言第53页
    5.2 单相逆变器仿真验证第53-61页
        5.2.1 负载模块设计第54-55页
        5.2.2 PI-P双环控制仿真验证第55-58页
        5.2.3 基于准PR控制器的双环控制仿真验证第58-61页
    5.3 基于下垂控制逆变器并联仿真验证第61-66页
        5.3.1 不同下垂系数仿真第62-64页
        5.3.2 虚拟阻抗仿真验证第64-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单相离网型逆变器及其并联控制策略实验验证第67-78页
    6.1 引言第67页
    6.2 硬件设计第67-69页
    6.3 软件设计第69-72页
    6.4 实验验证第72-77页
        6.4.1 PI-P双环控制实验验证第72-73页
        6.4.2 基于准PR控制器的双环控制实验验证第73-76页
        6.4.3 逆变器并联实验验证第76-77页
    6.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78-80页
    7.1 引言第78页
    7.2 工作总结第78-79页
    7.3 后续工作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致谢第84-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绕组12/4极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电动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