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1.2.2 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拓扑 | 第17-19页 |
1.3 同步电机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 | 第19-20页 |
1.3.2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控制技术 | 第20页 |
1.3.3 混合励磁电机控制技术 | 第20-22页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运行原理与基本特性 | 第23-40页 |
2.1 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结构与组合条件 | 第23-24页 |
2.2 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2.2.1 磁链方程 | 第24-25页 |
2.2.2 电压方程 | 第25-26页 |
2.2.3 转矩方程 | 第26页 |
2.2.4 运动方程 | 第26页 |
2.3 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基本电磁特性 | 第26-30页 |
2.3.1 空载磁场 | 第27页 |
2.3.2 空载磁链 | 第27-28页 |
2.3.3 反电势 | 第28-30页 |
2.4 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电感特性 | 第30-38页 |
2.4.1 自感与互感 | 第30-34页 |
2.4.2 dq坐标系建立与dq轴电感 | 第34-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控制策略研究 | 第40-64页 |
3.1 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控制方法 | 第40-41页 |
3.1.1 BLAC控制方法 | 第40页 |
3.1.2 BLDC控制方法 | 第40-41页 |
3.2 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转矩特性 | 第41-46页 |
3.2.1 输出转矩能力 | 第42-43页 |
3.2.2 转矩脉动比较 | 第43-44页 |
3.2.3 角度控制方法对转矩特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 控制策略场路耦合仿真分析 | 第46-54页 |
3.3.1 场路耦合仿真模型搭建 | 第46-47页 |
3.3.2 BLAC矢量控制 | 第47-51页 |
3.3.3 BLDC斩波控制 | 第51-54页 |
3.4 BLAC控制策略分析和优化方向 | 第54-58页 |
3.4.1 角度控制方法 | 第54页 |
3.4.2 谐波注入控制方法 | 第54-58页 |
3.5 BLDC控制策略分析和优化方向 | 第58-63页 |
3.5.1 转矩脉动成因 | 第58-59页 |
3.5.2 改进型双极性PWM调制方法 | 第59-60页 |
3.5.3 30°调制(PWM_ON_PWM调制)方法 | 第60-62页 |
3.5.4 重叠换相方法 | 第62-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电动特性分析与研究 | 第64-83页 |
4.1 电磁转矩特性与电流分量关系 | 第64-66页 |
4.1.1 电流分量对电磁转矩的影响 | 第64-65页 |
4.1.2 电磁转矩分解 | 第65-66页 |
4.2 电动模态分析 | 第66-72页 |
4.2.1 模态分析与定义 | 第66-67页 |
4.2.2 BLDC电动模态 | 第67-70页 |
4.2.3 BLAC电动模态 | 第70-72页 |
4.3 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电流协调控制策略 | 第72-81页 |
4.3.1 弱磁控制 | 第72-75页 |
4.3.2 铜损最小控制 | 第75-76页 |
4.3.3 效率最优控制 | 第76-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电动实验验证 | 第83-93页 |
5.1 并列式混合励磁电机实验平台 | 第83-84页 |
5.2 调磁实验与起动实验 | 第84-87页 |
5.2.1 调磁实验 | 第84-85页 |
5.2.2 起动实验 | 第85-87页 |
5.3 转矩特性实验 | 第87-90页 |
5.3.1 BLAC矢量控制下的转矩实验 | 第87-89页 |
5.3.2 BLDC斩波控制下的转矩实验 | 第89-90页 |
5.4 电动模态实验 | 第90-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93-94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