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风险管控现状及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3 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2、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及其风险管控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的概念界定 | 第19-24页 |
2.1.1 同业融资业务的种类 | 第19-20页 |
2.1.2 同业融资业务发展的动力 | 第20-22页 |
2.1.3 同业融资业务风险及其识别方法分析 | 第22-24页 |
2.2 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风险管控理论 | 第24-27页 |
2.2.1 商业银行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概念 | 第24页 |
2.2.2 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风险管控的组织结构 | 第24-25页 |
2.2.3 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风险管控的业务流程 | 第25-27页 |
3、A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及其风险管控现状分析 | 第27-37页 |
3.1 A商业银行简介以及其同业融资业务 | 第27-31页 |
3.1.1 A商业银行简介 | 第27页 |
3.1.2 A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 | 第27-31页 |
3.2 A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风险管控流程及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3.2.1 A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风险管控流程 | 第31-32页 |
3.2.2 A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风险管控现状 | 第32-34页 |
3.3 A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3.3.1 从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 第34页 |
3.3.2 操作程序不够规范,管理风险凸显 | 第34-35页 |
3.3.3 同业融资业务制度尚不完善 | 第35-36页 |
3.3.4 从业人员的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36-37页 |
4、A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风险特征及其评估 | 第37-53页 |
4.1 A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风险特征 | 第37-43页 |
4.1.1 存放同业业务风险特征 | 第37-39页 |
4.1.2 协议存款业务风险特征 | 第39-41页 |
4.1.3 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业务风险特征 | 第41-43页 |
4.2 A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风险评估 | 第43-53页 |
4.2.1 粗糙集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势分析 | 第43-44页 |
4.2.2 粗糙集确定指标权重 | 第44-47页 |
4.2.3 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估 | 第47-50页 |
4.2.4 评价结果分析及建议 | 第50-53页 |
5、A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风险管控的对策 | 第53-57页 |
5.1 完善同业融资业务的规章制度 | 第53-54页 |
5.2 改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风险管控的成效 | 第54页 |
5.3 强化商业银行同业融资业务风险文化建设 | 第54-55页 |
5.4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 第55-56页 |
5.5 提高创新能力 | 第56-57页 |
6、总结与展望 | 第57-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附录1 | 第63-66页 |
附录2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