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关于水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关于水资源配置效率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 | 第16-17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 第20-28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1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20-21页 |
2.1.2 增长极理论 | 第21-22页 |
2.1.3 梯度推移理论 | 第22-23页 |
2.1.4 空间计量理论 | 第23-24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24-27页 |
2.3 分析框架 | 第27-28页 |
第3章 模型构建 | 第28-40页 |
3.1 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28-30页 |
3.1.1 构建空间权重矩阵 | 第28-29页 |
3.1.2 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29页 |
3.1.3 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29-30页 |
3.2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 第30-33页 |
3.2.1 传统模型 | 第30-31页 |
3.2.2 模型选择 | 第31-33页 |
3.3 关键变量的测算 | 第33-40页 |
3.3.1 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测算 | 第33-34页 |
3.3.2 省域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37页 |
3.3.3 变量选取 | 第37-38页 |
3.3.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38-40页 |
第4章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40-55页 |
4.1 我国水资源配置效率空间相关分析 | 第40-44页 |
4.1.1 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40-41页 |
4.1.2 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41-44页 |
4.2 我国省域技术创新评价的可视化分析 | 第44-48页 |
4.2.1 确定指标权重 | 第44-47页 |
4.2.2 综合效用结果 | 第47-48页 |
4.3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 | 第48-52页 |
4.3.1 内生性问题 | 第48-49页 |
4.3.2 残差与自变量的正交性问题 | 第49-50页 |
4.3.3 估计结果 | 第50-52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4.4.1 水资源配置效率的地理空间效应 | 第52-53页 |
4.4.2 技术创新对水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推动作用 | 第53-55页 |
第5章 提升省域水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建议 | 第55-62页 |
5.1 水资源配置效率增长极的培育模式 | 第55-58页 |
5.1.1 拓宽技术创新来源 | 第56-57页 |
5.1.2 优化农工用水技术 | 第57页 |
5.1.3 改善投资和创新环境 | 第57-58页 |
5.2 水资源配置效率增长极的扩散机制 | 第58-60页 |
5.2.1 引导技术创新流向 | 第58-59页 |
5.2.2 降低技术共享成本 | 第59页 |
5.2.3 构建人才交流平台 | 第59-60页 |
5.3 水资源配置梯度发展的保障措施 | 第60-62页 |
5.3.1 创新区域水资源配置补偿模式 | 第60-61页 |
5.3.2 制定倾斜性区域水资源税收政策 | 第61-62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2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62-6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9页 |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9页 |
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