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人民观的论述 | 第12-24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奠基者 | 第12-19页 |
1.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1) "人民"的主体力量是由从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无产阶级共同构成的 | 第13页 |
(2) "人民"还包括特定历史时期的剥削阶级 | 第13页 |
(3) "人民"的队伍是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壮大的 | 第13-14页 |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是历史主体的思想 | 第14-17页 |
(1)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 | 第14-15页 |
(2) 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 第15-16页 |
(3) 要辩证地看待人民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作用 | 第16-17页 |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是价值主体的思想 | 第17-19页 |
(1) 人民是一切价值形式的创造主体 | 第17-18页 |
(2) 人民是一切价值活动的评价主体 | 第18页 |
(3) 人民是一切价值成果的共享主体 | 第18-19页 |
(二)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观的丰富与发展 | 第19-24页 |
1.列宁对"人民群众"概念的继承与发展 | 第19-20页 |
(1) 人民群众的概念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 第19-20页 |
(2) 无产阶级是人民群众唯一的代表和领导阶级 | 第20页 |
2.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列宁人民观的主要理论特色 | 第20-24页 |
(1) 人民是社会主义主体,相信、依靠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 | 第20-22页 |
(2) 实现人民群众真正的利益为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 第22-24页 |
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与发展 | 第24-40页 |
(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 第24-29页 |
1.毛泽东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概念的全面界定 | 第24-25页 |
(1) "人民"概念的外延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 第24-25页 |
(2) "人民"概念内涵的实质是能否推动社会发展 | 第25页 |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理论特色 | 第25-29页 |
(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必然结果 | 第26页 |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存在和发展的唯一目的 | 第26-28页 |
(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途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第28-29页 |
(二)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 第29-35页 |
1.邓小平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概念的丰富与发展 | 第30-31页 |
(1) 知识分子重新回归"人民"的队伍中 | 第30页 |
(2) 资本家、富农成为"人民"的一员 | 第30页 |
(3) 拥护社会主义和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纳入"人民"范畴中 | 第30-31页 |
2.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邓小平人民观的主要理论特色 | 第31-35页 |
(1) 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富民"的基础和前提 | 第31-32页 |
(2) 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富民"工作的出发点、价值目标和评价标准 | 第32-34页 |
(3) 细致深入的群众工作是现阶段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实践方式 | 第34-35页 |
(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传承与升华 | 第35-40页 |
1."新社会阶层"概念的提出,为"人民"概念注入新活力 | 第35页 |
2.代表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是江泽民人民观的主要理论特色 | 第35-40页 |
(1) 彰显人民历史主体性,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 | 第36页 |
(2) 突出人民的价值主体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 | 第36-38页 |
(3) 用科学的制度和机制保证党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 第38-40页 |
三、党的新一代领导中央集体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 第40-59页 |
(一) 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人民观的客观必然性 | 第40-43页 |
1."以人为本"的人民观是国际趋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 第40-41页 |
2."以人为本"的人民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 第41-42页 |
3."以人为本"的人民观是党与群众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 第42-43页 |
(二) 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贡献 | 第43-59页 |
1.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人民"范畴的新阐释 | 第43-45页 |
(1) "人民"是群体与个体的有机统一体 | 第43-44页 |
(2) "人民"是各种利益关系和谐的统一体 | 第44-45页 |
2.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以人为本"人民观内涵的新概括 | 第45-48页 |
(1) 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以人为本"人民观内涵的提出 | 第45-46页 |
(2) 现阶段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以人为本"人民观内涵的新发展 | 第46-47页 |
(3) "以人为本"人民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人民观理论特色的新发展 | 第47-48页 |
3.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新认识 | 第48-52页 |
(1) 人民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好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 第48-49页 |
(3) 人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要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创造活力 | 第49-51页 |
(3) 人民的实践是理论创新展的力量源泉,要尊重人民实践主体性 | 第51页 |
(4) 人民的实践是改善和加强党领导的内在动力,要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第51-52页 |
4.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展现人民价值主体地位的新揭示 | 第52-56页 |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谋好人民利益的制度保证 | 第52-54页 |
(2) 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实现好人民利益的物质保证 | 第54-55页 |
(3) 纠正损害人民各项权益的侵权行为是维护好人民利益的政治保证 | 第55页 |
(4) 重视文化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好人民利益的思想保证 | 第55-56页 |
5.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关系的新发展 | 第56-59页 |
(1) 党和领导干部始终把"权"放在民意之上,构建党群互信的和谐关系 | 第57页 |
(2) 党和领导干部始终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构建党群合力的和谐关系 | 第57-58页 |
(3) 党和领导干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构建党群同利的和谐关系 | 第58-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