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7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重点难点 | 第18页 |
2.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一、荀子对先秦人性论的批判与总结 | 第19-27页 |
(一)荀子与《荀子》 | 第19-20页 |
1.荀子其人及其生活的时代 | 第19-20页 |
2.对《荀子》一书的考证 | 第20页 |
(二)荀子对儒家及其他诸子人性论的批判与继承 | 第20-27页 |
1.对儒家人性论的批判与继承 | 第21-22页 |
2.荀子对其他诸子人性论的批判与继承 | 第22-27页 |
二、“化性起伪”:荀子人性论的基本内涵 | 第27-37页 |
(一)从“明于天人之分”到“性伪之分” | 第27-31页 |
1.“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关系 | 第27-28页 |
2.“性伪之分”的人性问题 | 第28-30页 |
3.“天人之分”与“性伪之分”的内在联系 | 第30-31页 |
(二)性之界定:“本始材朴”与“人之性恶” | 第31-33页 |
1.“本始材朴”的质朴之性 | 第31页 |
2.“人之性恶”的后天之性 | 第31-33页 |
(三)“化性起伪”以成人性之善 | 第33-37页 |
1.“化性起伪”的内涵 | 第33-34页 |
2.“化性起伪”的目的 | 第34-37页 |
三、“君子贵其全也”:荀子人性论的理论旨归 | 第37-47页 |
(一)意志自由:“心不可劫而使易意”的“冥冥之志” | 第37-40页 |
1.心之意志力 | 第38-39页 |
2.心之认知力 | 第39-40页 |
(二)“礼乐之统”而“美善相乐” | 第40-43页 |
1.“礼者人道之极也”:礼义教化 | 第40-41页 |
2.“乐者所以道乐也”:雅乐教化 | 第41-42页 |
3.“礼乐之统”:管乎人心 | 第42-43页 |
(三)“积善成德”以“成人” | 第43-47页 |
1.“积学”以“成人” | 第43-44页 |
2.“积习”以“成人” | 第44-47页 |
四、“以善恶论性”:荀子人性论的历史回音 | 第47-53页 |
(一)荀子人性论对后世人性论的影响 | 第47-50页 |
1.对“性之自为”思想的影响 | 第47页 |
2.对“性三品”思想的影响 | 第47-49页 |
3.对“性二元论”思想的影响 | 第49-50页 |
(二)荀子人性论的作用 | 第50-53页 |
1.荀子人性论的历史作用 | 第50-51页 |
2.荀子人性论的现代转化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后记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