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生死观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1.重点难点 | 第13-14页 |
2.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庄子生死观的形成背景 | 第15-21页 |
(一)时代背景 | 第15-16页 |
(二)思想背景 | 第16-21页 |
二、庄子生死观的内容 | 第21-41页 |
(一)庄子生死观的理论基础:“道” | 第21-22页 |
1.道生万物 | 第21-22页 |
2.道无始终 | 第22页 |
(二)庄子理解的生:重生 | 第22-32页 |
1.重生的表现 | 第22-25页 |
2.全生的方法 | 第25-32页 |
(三)庄子理解的死:乐死 | 第32-35页 |
1.死生自然 | 第32-33页 |
2.以死为乐 | 第33-35页 |
(四)庄子理解的生死关系:死生一体 | 第35-41页 |
1.以“气化”观生死 | 第35-38页 |
2.以“物化”观生死 | 第38-41页 |
三、庄子生死观的终极追求及实现路径 | 第41-47页 |
(一)超脱生死的逍遥境界 | 第41-43页 |
(二)“逍遥”境界的实现路径 | 第43-47页 |
1.体道 | 第43-44页 |
2.心斋 | 第44-45页 |
3.坐忘 | 第45-46页 |
4.见独 | 第46-47页 |
四、庄子生死观的评价及现代启示 | 第47-50页 |
(一)庄子生死观的评价 | 第47页 |
(二)庄子生死观的现代启示 | 第47-50页 |
1.有助于人们形成达观生死的生命态度 | 第47-48页 |
2.有助于人们形成顺其自然的处事态度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