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靳三针疗法”的儿童脑病治疗仪的研制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5-19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9-50页 |
1.1 儿童自闭症的现代医学研究 | 第19-29页 |
1.1.1 儿童自闭症病因学研究 | 第19-24页 |
1.1.2 儿童自闭症治疗 | 第24-29页 |
1.2 精神发育迟滞现代医学研究 | 第29-32页 |
1.2.1 精神发育迟滞病因学研究 | 第29-31页 |
1.2.2 精神发育迟滞的一般治疗 | 第31-32页 |
1.3 中医学对自闭症、MR的认识 | 第32-36页 |
1.3.1 中医学对自闭症、MR的病因病机研究 | 第33页 |
1.3.2 中医学对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 | 第33-36页 |
1.4 “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 | 第36-41页 |
1.4.1 “自闭八项” | 第37-39页 |
1.4.2 对自闭症的治疗 | 第39页 |
1.4.3 对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 | 第39页 |
1.4.4 “靳三针”疗法治疗临床试验研究 | 第39-41页 |
1.5 电流与人体的作用 | 第41-43页 |
1.5.1 电流分类 | 第41-43页 |
1.6 低频脉冲电刺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43-48页 |
1.6.1 低频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历史 | 第43-44页 |
1.6.2 低频脉冲电流的刺激机理 | 第44-46页 |
1.6.3 低频脉冲电刺激的临床应用 | 第46-48页 |
1.7 低频脉冲治疗仪的研究现状 | 第48-50页 |
第二章 儿童脑病治疗仪的总体设计 | 第50-62页 |
2.1 弱智四项 | 第50-52页 |
2.1.1 穴位组方依据 | 第50-51页 |
2.1.2 “弱智四项”电针的临床疗效研究 | 第51-52页 |
2.2 低频脉冲电流的治疗作用 | 第52-54页 |
2.2.1 兴奋神经细胞组织 | 第52页 |
2.2.2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第52页 |
2.2.3 镇痛 | 第52-54页 |
2.3 经络的理化现象 | 第54页 |
2.4 人体皮肤电阻分布建模 | 第54-57页 |
2.4.1 电阻等值电路模 | 第54-55页 |
2.4.2 人体电阻特点 | 第55-57页 |
2.5 治疗仪参数设计 | 第57-60页 |
2.5.1 脉冲波形的设计 | 第57-59页 |
2.5.2 脉冲刺激频率设计 | 第59页 |
2.5.3 脉冲波宽的设计 | 第59-60页 |
2.5.4 脉冲刺激强度和时间设计 | 第60页 |
2.6 儿童脑病治疗仪的总体结构设计 | 第60-61页 |
2.7 治疗仪工作原理 | 第61-62页 |
第三章 儿童脑病治疗仪的硬件电路模块设计 | 第62-75页 |
3.1 单片机 | 第62-65页 |
3.1.1 单片机概述 | 第62-63页 |
3.1.2 STC15W401AS系列单片机 | 第63-65页 |
3.2 电源供电模块 | 第65-69页 |
3.2.1 电源电路设计 | 第65-66页 |
3.2.2 升压电路设计 | 第66-69页 |
3.3 双极性控制电路 | 第69-70页 |
3.4 人机接口模块 | 第70-75页 |
3.4.1 液晶显示模块简介 | 第70-72页 |
3.4.2 按键控制模块 | 第72-73页 |
3.4.3 报警电路 | 第73-75页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75-79页 |
4.1 开发环境介绍 | 第75页 |
4.2 主程序设计 | 第75-76页 |
4.3 定时器中断程序设计 | 第76-77页 |
4.4 计时程序设计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实验结果 | 第79-87页 |
5.1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 | 第79-81页 |
5.1.1 布局环节设计要求 | 第79页 |
5.1.2 布线环节设计要求 | 第79-81页 |
5.2 系统的外型设计及使用方法 | 第81-82页 |
5.3 治疗仪人机接触结构设计和电极设计 | 第82-84页 |
5.4 硬件电路调试 | 第84-85页 |
5.4.1 单片机电路调试 | 第84-85页 |
5.4.2 电源电路测试 | 第85页 |
5.5 初步试验结果 | 第85-87页 |
结语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100-101页 |
详细摘要 | 第10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