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缩略语索引 | 第8-13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30页 |
| 1.1 出血与生理性止血 | 第13-15页 |
| 1.1.1 出血 | 第13页 |
| 1.1.2 生理性止血 | 第13页 |
| 1.1.3 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 | 第13-15页 |
| 1.2 血小板概述 | 第15-23页 |
| 1.2.1 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 | 第15-16页 |
| 1.2.2 血小板的数量 | 第16页 |
| 1.2.3 血小板的形状 | 第16页 |
| 1.2.4 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表面受体 | 第16-23页 |
| 1.3 生物电信号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 第23-30页 |
| 1.3.1 生物内源性电场 | 第23-27页 |
| 1.3.2 血管周围的内源性电场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38页 |
| 2.1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 2.2 试剂和仪器 | 第30-32页 |
| 2.2.1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0-31页 |
| 2.2.3 主要试剂配制与器皿准备 | 第31-32页 |
| 2.3 实验方法 | 第32-37页 |
| 2.3.1 小鼠肠系膜血管壁内外电势差的测定 | 第32-36页 |
| 2.3.2 小鼠肠系膜血管内血小板聚集的活体观察与记录 | 第36页 |
| 2.3.3 小鼠剪尾出血实验 | 第36-37页 |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8-54页 |
| 3.1 跨血管壁电势差 | 第38-42页 |
| 3.1.1 跨血管壁电势差(TVEP)的测定 | 第38-39页 |
| 3.1.2 血管壁损伤处电势差的测定 | 第39-42页 |
| 3.2 外加电场对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 第42-43页 |
| 3.3 正电荷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 | 第43-50页 |
| 3.3.1 正电荷物质引起的血管中血流停止 | 第43-45页 |
| 3.3.2 正电荷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 | 第45-47页 |
| 3.3.3 正电荷物质减少出血时间 | 第47-50页 |
| 3.4 正电荷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的机制 | 第50-54页 |
| 3.4.1 正电荷物质提高血管壁内侧电势 | 第50-51页 |
| 3.4.2 正电荷物质降低跨血管壁电势差 | 第51-54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54-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