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主体框架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框架介绍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流动性风险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理论概述 | 第19-35页 |
2.1 流动性风险相关内容概述 | 第19-25页 |
2.1.1 流动性风险的概念、分类及成因 | 第19-22页 |
2.1.2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 第22页 |
2.1.3 流动性风险与商业银行其他风险的关系 | 第22-23页 |
2.1.4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2.2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理论相关内容概述 | 第25-35页 |
2.2.1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理论定义及特征 | 第25页 |
2.2.2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理论内容 | 第25-28页 |
2.2.3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理论的最新发展 | 第28-29页 |
2.2.4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理论的创新点 | 第29-30页 |
2.2.5 巴塞尔协议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理论的关系 | 第30-32页 |
2.2.6 采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理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第32-35页 |
第三章 中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 第35-45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 第35-41页 |
3.1.1 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流动性状况概述 | 第35-40页 |
3.1.2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 第40-41页 |
3.2 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 第41-42页 |
3.2.1 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 | 第41-42页 |
3.2.2 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 第42页 |
3.3 国内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的分析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理论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 第45-58页 |
4.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 | 第45-46页 |
4.1.1 战略目标 | 第45页 |
4.1.2 经营目标 | 第45-46页 |
4.1.3 报告目标 | 第46页 |
4.1.4 遵循目标 | 第46页 |
4.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素 | 第46-55页 |
4.2.1 内部环境 | 第46-47页 |
4.2.2 目标设定 | 第47-48页 |
4.2.3 事项识别 | 第48-49页 |
4.2.4 风险评估 | 第49-50页 |
4.2.5 风险应对 | 第50-52页 |
4.2.6 控制活动 | 第52-53页 |
4.2.7 信息与沟通 | 第53页 |
4.2.8 监督 | 第53-55页 |
4.3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层次 | 第55-56页 |
4.3.1 企业整体层面 | 第55页 |
4.3.2 分支机构、业务单位及子公司层面 | 第55页 |
4.3.3 企业整体层面与分支机构、业务单位及子公司层面的关系 | 第55-56页 |
4.4 基于上述分析的再思考 | 第56-58页 |
4.4.1 三个维度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相互关系 | 第56页 |
4.4.2 优势分析 | 第56-58页 |
第五章 X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设计 | 第58-74页 |
5.1 X银行情况介绍 | 第58-59页 |
5.1.1 X银行概况 | 第58页 |
5.1.2 X银行当前流动性风险状况 | 第58-59页 |
5.2 X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设计 | 第59-72页 |
5.2.1 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 | 第59-61页 |
5.2.2 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 | 第61-62页 |
5.2.3 流动性风险日常管理 | 第62-64页 |
5.2.4 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 | 第64-68页 |
5.2.5 流动性风险管理考评机制 | 第68-69页 |
5.2.6 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 第69-70页 |
5.2.7 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和报告机制 | 第70-71页 |
5.2.8 流动性风险管理监督机制 | 第71-72页 |
5.3 X银行新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势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4-76页 |
6.1 总结 | 第74-75页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