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1. 导言 | 第8-16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价值 | 第11-13页 |
1.3.1 理论价值 | 第11-12页 |
1.3.2 实践价值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1.4.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13-14页 |
1.4.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4页 |
1.4.3 系统科学理论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5.2 对比研究法 | 第15页 |
1.5.3 定量分析法 | 第15页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5-16页 |
1.6.1 研究的重点 | 第15页 |
1.6.2 研究的难点 | 第15-16页 |
1.6.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页 |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相关概述 | 第16-18页 |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内涵 | 第16页 |
2.1.1 评价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体系的概念 | 第16页 |
2.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界定 | 第16页 |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1 目的性 | 第16-17页 |
2.2.2 动态性 | 第17页 |
2.2.3 对比性 | 第17页 |
2.2.4 互动性 | 第17页 |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17-18页 |
2.3.1 政策导向原则 | 第17-18页 |
2.3.2 合乎目的性原则 | 第18页 |
2.3.3 全面性原则 | 第18页 |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与幸福观教育 | 第18-21页 |
3.1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问题分析 | 第18-19页 |
3.1.1 评价标准单一 | 第18-19页 |
3.1.2 过分强调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本质意义 | 第19页 |
3.1.3 幸福缺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挑战 | 第19页 |
3.1.4 幸福指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新维度 | 第19页 |
3.2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基础上构建幸福观教育的基本要素 | 第19-21页 |
3.2.1 幸福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评价是构建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前提 | 第19-20页 |
3.2.2 幸福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评价是构建幸福观教育的根本保证 | 第20-21页 |
3.2.3 幸福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评价是构建幸福观教育的指导方针 | 第21页 |
4. 幸福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21-23页 |
4.1 以目标导向为依据,科学设置指标构成和评定标准 | 第21-22页 |
4.1.1 指标构成 | 第21-22页 |
4.1.2 评定标准 | 第22页 |
4.2 以评价功能为依据,合理进行权重设计与标度设定 | 第22-23页 |
4.2.1 权重设计 | 第22页 |
4.2.2 标度设定 | 第22-23页 |
4.3 以评价实效为依据,全面进行论证测试和测试修订 | 第23页 |
4.3.1 论证测试 | 第23页 |
4.3.2 预试修订 | 第23页 |
5. 幸福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3-39页 |
5.1 幸福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评价体系 | 第23-30页 |
5.1.1 指标构成 | 第23-25页 |
5.1.2 权重设计 | 第25-26页 |
5.1.3 具体操作方法 | 第26页 |
5.1.4 评价方案 | 第26-30页 |
5.2 幸福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人单位评价体系 | 第30-33页 |
5.2.1 指标构成 | 第30页 |
5.2.2 权重设计 | 第30-31页 |
5.2.3 具体操作方法 | 第31页 |
5.2.4 评价方案 | 第31-33页 |
5.3 幸福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长评价体系 | 第33-36页 |
5.3.1 指标构成 | 第33-34页 |
5.3.2 权重设计 | 第34页 |
5.3.3 具体操作方法 | 第34页 |
5.3.4 评价方案 | 第34-36页 |
5.4 幸福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评价体系 | 第36-39页 |
5.4.1 指标构成 | 第36页 |
5.4.2 权重设计 | 第36页 |
5.4.3 具体操作方法 | 第36-37页 |
5.4.4 评价方案 | 第37-39页 |
6.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Abstract | 第43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