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概述 | 第12-13页 |
1.1.1 黏附素 | 第12页 |
1.1.2 肠毒素 | 第12-13页 |
1.1.3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 第13页 |
1.2 耐热肠毒素(ST) | 第13-15页 |
1.2.1 STa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1.2.2 STb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1.3 STa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1 STa免疫原性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2 STa检测方法 | 第16页 |
1.3.3 ST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 | 第16-17页 |
1.4 STa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1 菌种、质粒、细胞系和实验动物 | 第19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32页 |
2.2.1 耐热肠毒素STp基因的合成 | 第20-21页 |
2.2.2 串联基因构建 | 第21-22页 |
2.2.3 表达载体的构建、诱导表达及鉴定 | 第22-24页 |
2.2.4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4页 |
2.2.5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4-26页 |
2.2.6 天然STa的粗提 | 第26-27页 |
2.2.7 杂交瘤细胞的鉴定 | 第27页 |
2.2.8 单克隆抗体鉴定 | 第27-29页 |
2.2.9 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9-32页 |
3 结果 | 第32-47页 |
3.1 串联基因STp5-His构建及鉴定 | 第32-33页 |
3.2 表达载体的构建、诱导表达及鉴定 | 第33-37页 |
3.2.1 表达载体STp5-His构建及酶切鉴定 | 第33页 |
3.2.2 重组蛋白STp5-His诱导表达 | 第33-34页 |
3.2.3 重组蛋白STp5-His Western blot鉴定 | 第34-35页 |
3.2.4 重组蛋白STp5-His纯化 | 第35-36页 |
3.2.5 重组蛋白MBP-5STp表达与鉴定 | 第36-37页 |
3.2.6 重组蛋白MBP-5STp纯化 | 第37页 |
3.3 天然STa粗提 | 第37-38页 |
3.4 细胞融合与筛选 | 第38-39页 |
3.4.1 ELISA方法建立 | 第38页 |
3.4.2 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 | 第38页 |
3.4.3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38-39页 |
3.5 杂交瘤细胞的鉴定 | 第39-40页 |
3.5.1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分析 | 第39-40页 |
3.5.2 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稳定性鉴定 | 第40页 |
3.6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40-43页 |
3.6.1 抗体效价测定及单抗亚类鉴定 | 第40-41页 |
3.6.2 单克隆抗体Western blot鉴定 | 第41页 |
3.6.3 单克隆抗体与天然STa反应性鉴定 | 第41-42页 |
3.6.4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 第42页 |
3.6.5 STa毒素中和试验 | 第42-43页 |
3.6.6 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初步分析结果 | 第43页 |
3.7 竞争ELISA建立 | 第43-47页 |
3.7.1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与一抗稀释倍数的确定 | 第43-44页 |
3.7.2 最佳二抗(HRP标记的山羊抗小鼠IgG)稀释倍数的确定 | 第44-45页 |
3.7.3 毒素最低检出量测定 | 第45页 |
3.7.4 竞争ELISA特异性鉴定 | 第45-46页 |
3.7.5 重复性和稳定性鉴定 | 第46页 |
3.7.6 竞争ELISA初步应用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2页 |
4.1 免疫原的制备问题 | 第47-48页 |
4.2 免疫周期研究 | 第48-49页 |
4.3 细胞融合及筛选 | 第49页 |
4.4 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的初步分析 | 第49-50页 |
4.5 重组蛋白的应用 | 第50-51页 |
4.6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 第51-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