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篇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定性分析法 | 第17页 |
1.4.2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4.3 比较分析法 | 第17-18页 |
第二篇 银保业务的基本理论 | 第18-26页 |
2.1 银保业务的涵义 | 第18-20页 |
2.1.1 渠道说 | 第18页 |
2.1.2 产品服务说 | 第18-19页 |
2.1.3 经营策略说 | 第19-20页 |
2.2 银保产品概述 | 第20-22页 |
2.2.1 银保产品类型 | 第20-21页 |
2.2.2 银保产品功能 | 第21-22页 |
2.3 银行与保险合作的内容 | 第22-23页 |
2.3.1 代销保险产品 | 第22页 |
2.3.2 代收保费、代付保险金及资金归集 | 第22-23页 |
2.3.3 融资业务 | 第23页 |
2.3.4 存款业务合作 | 第23页 |
2.3.5 保单质押贷款 | 第23页 |
2.4 银保险合作模式 | 第23-26页 |
2.4.1 协议代理模式 | 第23-24页 |
2.4.2 银保战略联盟 | 第24页 |
2.4.3 资本合作模式 | 第24-25页 |
2.4.4 金融控股集团内的银保一体化 | 第25-26页 |
第三篇 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36页 |
3.1 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 | 第26-31页 |
3.1.1 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过程 | 第26-28页 |
3.1.2 我国银保合作的特点 | 第28-31页 |
3.2 我国银保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3.2.1 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3.2.2 保险公司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3.2.3 银保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3.2.4 复合型人才匮乏 | 第34-35页 |
3.2.5 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制约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 | 第35-36页 |
第四篇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银保合作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43页 |
4.1 欧洲银保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36-38页 |
4.1.1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为代表的欧洲国家 | 第36-37页 |
4.1.2 德国、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 | 第37-38页 |
4.1.3 欧洲银保业务发达国家的业务发展特点 | 第38页 |
4.2 美国银保业务发展现状 | 第38-39页 |
4.3 香港地区银保业务发展现状 | 第39-40页 |
4.3.1 香港银保业务发展现状 | 第39页 |
4.3.2 产品开发由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完成,收益共享 | 第39页 |
4.3.3 银行销售财产保险业务发展较快 | 第39-40页 |
4.3.4 监管上对银行销售资格极少限制 | 第40页 |
4.4 对我国的启示 | 第40-43页 |
4.4.1 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与其发展程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 第40页 |
4.4.2 银行保险发展的竞争压力不足 | 第40-41页 |
4.4.3 银行保险的发展存在法制障碍 | 第41-42页 |
4.4.4 在税收上缺乏足够的支持 | 第42-43页 |
第五篇 完善我国银保业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第43-50页 |
5.1 强化银保合作意识 | 第43页 |
5.2 探索深层次的合作机制 | 第43-45页 |
5.2.1 银行保险战略联盟是当前我国银保合作的理想模式 | 第43-44页 |
5.2.2 “适度”的股权合作是我国银保合作的过渡阶段 | 第44-45页 |
5.2.3 建立真正的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银保合作的必然趋势 | 第45页 |
5.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45-46页 |
5.4 联合开发优质保险产品 | 第46页 |
5.5 共建合理的银保营销体系 | 第46-47页 |
5.6 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 第47-48页 |
5.7 完善售后服务 | 第48-49页 |
5.8 银保合作监管制度的创新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