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2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1.2.1 倾倒模式与机理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倾倒变形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倾倒变形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14-18页 |
1.2.4 边坡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2-31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2-24页 |
2.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 第24-27页 |
2.2.1 区域地形地貌 | 第24页 |
2.2.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4-26页 |
2.2.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 第26-27页 |
2.3 工程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7-31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27-28页 |
2.3.2 地层岩性 | 第28-30页 |
2.3.3 地质构造 | 第30页 |
2.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31页 |
第3章 研究区倾倒体变形特征及机制研究 | 第31-49页 |
3.1 倾倒体变形破坏现象 | 第31-35页 |
3.2 倾倒体基本特征 | 第35-42页 |
3.2.1 倾倒体发育形态及规模 | 第35-37页 |
3.2.2 倾倒体的深部边界与分带特征 | 第37-42页 |
3.3 倾倒体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7页 |
3.3.1 河谷地形条件 | 第42-43页 |
3.3.2 地层岩性与岸坡结构 | 第43-44页 |
3.3.3 库水位升降作用 | 第44-46页 |
3.3.4 地震、降雨等外力作用 | 第46-47页 |
3.4 倾倒体变形机制分析 | 第47-49页 |
第4章 库水作用下倾倒变形体稳定性评价 | 第49-81页 |
4.1 研究区岩土体物理力学试验 | 第49-68页 |
4.1.1 土体物理力学试验 | 第49-51页 |
4.1.2 岩石力学特性试验 | 第51-67页 |
4.1.3 岩体力学参数选取 | 第67-68页 |
4.2 稳定性刚体极限平衡分析 | 第68-80页 |
4.2.1 计算理论 | 第68-72页 |
4.2.2 边坡稳定性评价分类 | 第72-73页 |
4.2.3 计算剖面、工况及参数选取 | 第73-76页 |
4.2.4 蓄水前倾倒体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4.2.5 蓄水期间倾倒体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分析 | 第77-79页 |
4.2.6 库水位下降期间倾倒体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4.3 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80-81页 |
第5章 研究区监测成果反馈分析 | 第81-99页 |
5.1 坡体变形监测设计 | 第81-85页 |
5.1.1 仪器原理 | 第81-82页 |
5.1.2 监测布置 | 第82-85页 |
5.2 D区监测成果分析 | 第85-99页 |
5.2.1 监测数据整理 | 第85-87页 |
5.2.2 “8-8'”剖面监测成果分析 | 第87-93页 |
5.2.3 “9-9'”剖面监测成果分析 | 第93-96页 |
5.2.4 监测成果与稳定性评价对比分析 | 第96-97页 |
5.2.5 小结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