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视角下移动电商平台社交服务用户参与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2.1 动机理论 | 第20-21页 |
2.1.1 动机的界定 | 第20-21页 |
2.1.2 动机与行为 | 第21页 |
2.2 社会网络理论 | 第21-24页 |
2.2.1 社会网络理论演进 | 第21-23页 |
2.2.2 社会关系强度测量 | 第23-24页 |
2.3 扎根理论 | 第24-25页 |
2.3.1 扎根理论的发展 | 第24页 |
2.3.2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 第24-25页 |
2.4 SOR模型 | 第25-27页 |
2.4.1 SOR模型内涵 | 第25-26页 |
2.4.2 SOR模型在移动社交电商领域的应用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移动电商平台社交服务用户参与模型构建 | 第28-40页 |
3.1 深度访谈及数据分析 | 第28-32页 |
3.1.1 深度访谈设计 | 第28页 |
3.1.2 开放性编码分析 | 第28-30页 |
3.1.3 主轴编码分析 | 第30-32页 |
3.1.4 选择性编码分析 | 第32页 |
3.2 变量选取及界定 | 第32-38页 |
3.2.1 移动平台质量 | 第32-34页 |
3.2.2 社会关系强度 | 第34-35页 |
3.2.3 社交性动机 | 第35页 |
3.2.4 信息性动机 | 第35-36页 |
3.2.5 利益性动机 | 第36页 |
3.2.6 从众性动机 | 第36-37页 |
3.2.7 参与强度 | 第37-38页 |
3.3 假设及理论模型构建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移动电商平台社交服务用户参与实证分析 | 第40-53页 |
4.1 调查方案设计 | 第40-41页 |
4.1.1 调查问卷结构设计 | 第40页 |
4.1.2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40-41页 |
4.2 数据分析 | 第41-47页 |
4.2.1 基本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4.2.3 信度分析 | 第43-44页 |
4.2.4 效度分析 | 第44-47页 |
4.3 模型分析 | 第47-51页 |
4.3.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第47-48页 |
4.3.2 参数估计 | 第48-49页 |
4.3.3 拟合度检验 | 第49-50页 |
4.3.4 假设检验 | 第50-51页 |
4.4 分析结果讨论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移动电商平台社交服务改进策略 | 第53-59页 |
5.1 移动平台质量层面策略 | 第53-56页 |
5.1.1 提升系统质量 | 第53-54页 |
5.1.2 提升信息质量 | 第54-55页 |
5.1.3 提升服务质量 | 第55-56页 |
5.2 社会关系强度层面策略 | 第56-58页 |
5.2.1 挖掘弱关系价值 | 第56-57页 |
5.2.2 转移强关系间信任 | 第57-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68-69页 |
附录2 调查问卷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