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超表面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1.1 广义反射和折射定律 | 第10-11页 |
1.1.2 基于Pancharatnam-Berry相位超表面 | 第11-12页 |
1.2 超表面功能器件—超透镜 | 第12-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基于透射型超透镜的焦场调控 | 第15-25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基于TiO_2天线超透镜设计 | 第15-16页 |
2.3 单焦点超透镜焦场调控 | 第16-21页 |
2.3.1 聚焦特性 | 第16-18页 |
2.3.2 不同焦距的超透镜 | 第18-19页 |
2.3.3 不同数值孔径(NA)的超透镜 | 第19页 |
2.3.4 不同轨道角动量的超透镜 | 第19-21页 |
2.4 纵向多焦点超透镜焦场调控 | 第21-25页 |
第三章 基于多焦点涡旋超透镜的纳米粒子捕获和操控 | 第25-33页 |
3.1 引言 | 第25-26页 |
3.2 双焦点涡旋超透镜的设计 | 第26-27页 |
3.3 MOVM捕获和操控纳米颗粒 | 第27-30页 |
3.4 4π超透镜系统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基于多区域全息超表面的光学轨道角动量检测 | 第33-39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多区域全息超表面的设计 | 第33-35页 |
4.3 表面等离激元焦场生成及应用 | 第35-36页 |
4.4 OAM查找表的设计 | 第36-39页 |
第五章 基于全息超表面的纳米粒子捕获和操控 | 第39-45页 |
5.1 引言 | 第39页 |
5.2 SP焦场与纳米粒子相互作用 | 第39-40页 |
5.3 表面等离子体光镊设计及介质粒子受力分析 | 第40-42页 |
5.4 捕获和操控金属纳米粒子 | 第42-45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