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水生植物学论文

上海市河道拉氏拟浮丝藻(Planktonthricoides raciborskii)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引言第14-24页
    1.1 丝状蓝藻水华概述第14-15页
        1.1.1 丝状蓝藻分类及生物学特性第14-15页
        1.1.2 常见丝状蓝藻水华的危害第15页
    1.2 .丝状蓝藻水华成因第15-22页
        1.2.1 丝状蓝藻自身特性第15-16页
        1.2.2 物理因素第16-17页
            1.2.2.1 动力因素第16页
            1.2.2.2 光照强度第16-17页
            1.2.2.3 温度第17页
        1.2.3 化学因素第17-20页
            1.2.3.1 氮元素第17-18页
            1.2.3.2 磷元素第18-19页
            1.2.3.3 氮磷比第19页
            1.2.3.4 富营养化和温度协同作用第19页
            1.2.3.5 富营养化和不同pH协同作用第19-20页
        1.2.4 生物因素第20-22页
            1.2.4.1 藻类第20页
            1.2.4.2 浮游动物第20-21页
            1.2.4.3 鱼类第21页
            1.2.4.4 高等水生植物第21-22页
    1.3 拟浮丝水华研究概况第22页
    1.4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22-24页
        1.4.1 研究目的意义第22-23页
        1.4.2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3页
        1.4.3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上海市河道水体拉氏拟浮丝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24-37页
    2.1 前言第24-2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5-30页
        2.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5页
        2.2.2 采样点分布第25-28页
        2.2.3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28-29页
            2.2.3.1 水质测定第28页
            2.2.3.2 浮游植物采集与鉴定第28-29页
            2.2.3.3 浮游动物采集与鉴定第29页
        2.2.4 统计分析第29-3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0-34页
        2.3.1 水体理化因子与生物因子特征第30-31页
        2.3.2 拟浮丝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31-34页
            2.3.2.1 拟浮丝藻与非生物因子的关系第32-33页
            2.3.2.2 拟浮丝藻与生物因子的关系第33-34页
    2.4 讨论第34-36页
        2.4.1 与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关系第34-35页
        2.4.2 与浮游动物的关系第35-36页
    2.5 结论第36-37页
第三章 不同温度对拉氏拟浮丝藻生长的影响第37-43页
    3.1 前言第3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3.2.1 实验藻种第37-38页
        3.2.2 培养条件第38页
        3.2.3 器皿处理与仪器第38页
        3.2.4 实验设计第38页
        3.2.5 数据处理第38页
    3.3 实验结果第38-40页
    3.4 讨论第40-42页
    3.5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不同浓度氮磷对拉氏拟浮丝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第43-50页
    4.1 前言第4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4.2.1 实验藻种第43-44页
        4.2.2 实验设计第44页
        4.2.3 光合作用的测定第44-45页
        4.2.4 相对生长速率第45页
        4.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45页
    4.3 结果第45-48页
    4.4 讨论第48-49页
    4.5 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拉氏拟浮丝藻与其它藻类的生长竞争第50-67页
    5.1 前言第50-51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5.2.1 实验藻种第51页
        5.2.2 实验设计第51-53页
            5.2.2.1 拉氏拟浮丝藻与四种优势藻类的竞争第51页
            5.2.2.2 拉氏拟浮丝藻与四种优势藻的滤液培养第51-52页
            5.2.2.3 微囊藻毒素分析第52页
            5.2.2.4 光化学参数的测定第52页
            5.2.2.5 酶活性测定第52-53页
        5.2.3 数据分析第53页
    5.3 结果第53-64页
        5.3.1 拉氏拟浮丝藻与四种藻间的生长竞争第53-56页
            5.3.1.1 拉氏拟浮丝藻与四尾栅藻之间的竞争第53-54页
            5.3.1.2 拉氏拟浮丝藻与椭圆小球藻之间的竞争第54页
            5.3.1.3 拉氏拟浮丝藻与湖生伪鱼腥藻之间的竞争第54-55页
            5.3.1.4 拉氏拟浮丝藻与铜绿微囊藻之间的竞争第55-56页
        5.3.2 拉氏拟浮丝藻与四种藻间的滤液培养生长动态第56-64页
            5.3.2.1 滤液对藻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第56-58页
            5.3.2.2 滤液对藻类光合作用的影响第58-61页
            5.3.2.3 滤液对TSOD和ALP的影响第61-63页
            5.3.2.4 滤液对藻毒素产生的影响第63-64页
    5.4 讨论第64-66页
    5.5 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第69-70页
致谢第70-72页
附录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混合生物被膜的形成
下一篇:侧面安全气嚢对老年乘员的防护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