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6-3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2 研究价值 | 第17-19页 |
1.2.1 加快推动建立完善PPP法律架构 | 第17-18页 |
1.2.2 增加政府公信力及社会资本安全感 | 第18页 |
1.2.3 保障实现供给机制和公共服务配合 | 第18-1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9-2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趋势和问题评述 | 第26-2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1 比较分析法 | 第28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28页 |
1.4.3 实地调研法 | 第28页 |
1.4.4 经济学分析法 | 第28-29页 |
1.5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1.6 研究的难点、创新性 | 第30-33页 |
1.6.1 研究内容的难点 | 第30-31页 |
1.6.2 研究内容的创新性 | 第31-33页 |
第2章 PPP模式中政府行为的法律规制理论基础 | 第33-50页 |
2.1 PPP模式政策初衷 | 第33-34页 |
2.1.1 降低政府的债务压力 | 第33页 |
2.1.2 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 | 第33-34页 |
2.2 PPP模式法律关系分析 | 第34-37页 |
2.2.1 PPP模式中现有法律文本体系 | 第34-36页 |
2.2.2 PPP模式法律主体及其基本关系 | 第36-37页 |
2.3 PPP模式中政府行为法律规制的考量 | 第37-40页 |
2.3.1 PPP模式中国的特殊性因素 | 第37-38页 |
2.3.2 政府角色与行为多样性 | 第38-40页 |
2.3.3 政府行为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 第40页 |
2.4 政府行为规制理论基础探究分析 | 第40-50页 |
2.4.1 不完备契约论 | 第40-44页 |
2.4.2 权力制约理论 | 第44页 |
2.4.3 公共物品理论 | 第44-47页 |
2.4.4 外部性理论 | 第47-50页 |
第3章 政府制定PPP政策程序的法律保障 | 第50-67页 |
3.1 PPP政策与法律 | 第50-52页 |
3.1.1 PPP政策与法律之间的联系 | 第50-51页 |
3.1.2 PPP政策与法律之间的区别 | 第51-52页 |
3.2 PPP政策制定的法律依据 | 第52-54页 |
3.2.1 既有PPP政策制定的法律依据 | 第52-53页 |
3.2.2 既有PPP政策与法律的衔接 | 第53-54页 |
3.3 PPP政策制定的法律程序 | 第54-59页 |
3.3.1 PPP政策起草阶段 | 第55-57页 |
3.3.2 PPP政策的评估与论证阶段 | 第57-59页 |
3.3.3 PPP政策合法化阶段 | 第59页 |
3.4 PPP政策制定的多元参与制度 | 第59-64页 |
3.4.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61页 |
3.4.2 民意调查制度 | 第61-62页 |
3.4.3 信息公开制度 | 第62-63页 |
3.4.4 听证制度 | 第63-64页 |
3.5 PPP政策的公平竞争审查 | 第64-67页 |
3.5.1 PPP政策公平竞争审查的必要性 | 第64-65页 |
3.5.2 中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PPP政策适用 | 第65-67页 |
第4章 PPP合同中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 | 第67-87页 |
4.1 PPP合同性质与政府行为 | 第67-74页 |
4.1.1 PPP合同性质分析 | 第67-68页 |
4.1.2 所涉政府行为的主要内容 | 第68-74页 |
4.2 政府权利与义务的界定 | 第74-76页 |
4.2.1 可以约束政府的条款 | 第74-75页 |
4.2.2 不能约束政府的条款 | 第75-76页 |
4.3 私法原则对行政优益权行为的约束 | 第76-78页 |
4.3.1 公平竞争原则和公开原则对政府方选择私人部门之约束 | 第76-77页 |
4.3.2 民法诚实信用原则对政府方履行、变更、解除PPP合同之约束 | 第77页 |
4.3.3 保护私有产权原则对政府赔偿责任约束 | 第77-78页 |
4.3.4 私法自治原则对政府监督、介入权的约束 | 第78页 |
4.4 约束PPP合同中政府行为的具体情形 | 第78-87页 |
4.4.1 合作者的选择 | 第78-80页 |
4.4.2 履约担保 | 第80-83页 |
4.4.3 行政优益权的行使 | 第83-85页 |
4.4.4 提供“兜底性”救济 | 第85-87页 |
第5章 PPP项目监管中政府行为的法律规制 | 第87-104页 |
5.1 PPP项目监管中的政府行为 | 第87-91页 |
5.1.1 项目准入监管 | 第87-89页 |
5.1.2 项目绩效监管 | 第89-90页 |
5.1.3 退出机制监管 | 第90-91页 |
5.2 政府PPP项目监管行为的规制方式 | 第91-98页 |
5.2.1 项目信息发布机制 | 第91-93页 |
5.2.2 项目价值评估机制 | 第93-95页 |
5.2.3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选择 | 第95-97页 |
5.2.4 第三方独立监管机制 | 第97-98页 |
5.3 政府PPP项目监管行为的规制路径 | 第98-104页 |
5.3.1 立法监督 | 第98-99页 |
5.3.2 人大监督 | 第99-101页 |
5.3.3 司法审查 | 第101-102页 |
5.3.4 社会公众监督 | 第102-104页 |
第6章 PPP争议解决中政府行为的制衡体系 | 第104-121页 |
6.1 PPP争议解决的现状 | 第104-109页 |
6.1.1 PPP争议产生的原因 | 第104-106页 |
6.1.2 PPP争议的法律属性 | 第106-107页 |
6.1.3 PPP争议的发展趋势 | 第107-109页 |
6.2 PPP争议解决中的问题 | 第109-111页 |
6.2.1 干涉行政诉讼的行为 | 第109-110页 |
6.2.2 法院判决难以执行 | 第110-111页 |
6.2.3 对抗仲裁的行为 | 第111页 |
6.3 PPP争议解决机制的思考 | 第111-121页 |
6.3.1 诉讼的强化 | 第112-114页 |
6.3.2 和解机制的探究 | 第114-115页 |
6.3.3 “软法”机制 | 第115-116页 |
6.3.4 举证责任安排 | 第116-117页 |
6.3.5 仲裁方式的可行性 | 第117-118页 |
6.3.6 实体规则的适用 | 第118-121页 |
第7章 PPP模式中政府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与建议 | 第121-140页 |
7.1 法律及制度体系的健全 | 第121-124页 |
7.1.1 统一立法并提高立法层级 | 第121-122页 |
7.1.2 规范完善PPP配套法规、规章 | 第122-123页 |
7.1.3 充分发挥项目操作指南作用 | 第123-124页 |
7.2 监管机制与流程的完善 | 第124-133页 |
7.2.1 建立财政风险评估与控制制度 | 第124-126页 |
7.2.2 完善PPP项目全周期透明度机制 | 第126-128页 |
7.2.3 设立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 | 第128-129页 |
7.2.4 细化和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 第129-133页 |
7.3 救济制度的体系化 | 第133-140页 |
7.3.1 确立政府失信保险制度 | 第133-135页 |
7.3.2 优化政府评价与问责机制 | 第135-137页 |
7.3.3 建议解决争议时采取举证责任倒置 | 第137-138页 |
7.3.4 争议解决适用仲裁 | 第138-140页 |
第8章 结语与展望 | 第140-146页 |
8.1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结论 | 第140-145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63页 |
致谢 | 第163-16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