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20-4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3页 |
1.1.1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 第20页 |
1.1.2 中国政府承诺适时引进境外证券发行人 | 第20-22页 |
1.1.3 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法律制度首先要解决法律协调问题 | 第22-2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2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24-40页 |
1.3.1 研究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法律协调基本模式的文献 | 第24-32页 |
1.3.2 研究监管法律协调模式在具体事项中适用的文献 | 第32-36页 |
1.3.3 研究我国引入境外证券发行人法律问题的文献 | 第36-39页 |
1.3.4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39-40页 |
1.4 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1.4.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40-41页 |
1.4.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43-44页 |
第2章 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法律协调模式的基本问题 | 第44-74页 |
2.1 境外证券发行人 | 第44-51页 |
2.1.1 境外证券发行人的界定及法律地位 | 第44-46页 |
2.1.2 境外证券发行人发行和上市行为的类型及本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46-49页 |
2.1.3 证券发行人选择在境外发行上市的动因 | 第49-51页 |
2.2 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视角下的法律冲突与法律协调 | 第51-57页 |
2.2.1 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视角下的法律冲突 | 第51-54页 |
2.2.2 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视角下的法律协调 | 第54-57页 |
2.3 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法律协调模式的类型 | 第57-68页 |
2.3.1 国民待遇模式 | 第57-60页 |
2.3.2 豁免模式 | 第60-63页 |
2.3.3 一体化模式 | 第63-65页 |
2.3.4 等效模式 | 第65-68页 |
2.4 监管机构确定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法律协调模式的基本考量 | 第68-74页 |
2.4.1 法律冲突的解决 | 第68-70页 |
2.4.2 安全目标与效率目标的平衡 | 第70-73页 |
2.4.3 促进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发展 | 第73-74页 |
第3章 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法律协调的国民待遇模式 | 第74-98页 |
3.1 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协调的国民待遇模式 | 第74-81页 |
3.1.1 公开发行审核制度协调中国民待遇模式的适用 | 第74-76页 |
3.1.2 上市条件协调中国民待遇模式的适用 | 第76-79页 |
3.1.3 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协调的国民待遇模式评析 | 第79-81页 |
3.2 公司治理监管法律协调的国民待遇模式 | 第81-88页 |
3.2.1 对公司治理法律协调适用国民待遇的典型代表:《萨班斯法案》 | 第81-85页 |
3.2.2 公司治理法律协调的国民待遇模式评析 | 第85-88页 |
3.3 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协调的国民待遇模式 | 第88-95页 |
3.3.1 非财务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协调中国民待遇模式的适用 | 第89-90页 |
3.3.2 财务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协调中国民待遇模式的适用 | 第90-93页 |
3.3.3 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协调的国民待遇模式评析 | 第93-95页 |
3.4 国民待遇模式的适用分析 | 第95-98页 |
3.4.1 国民待遇是历史上首先被适用的法律协调模式 | 第95-96页 |
3.4.2 当前适用国民待遇主要是出于金融安全的考量 | 第96-97页 |
3.4.3 国民待遇不宜适用于所有监管事项 | 第97-98页 |
第4章 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法律协调的豁免模式 | 第98-111页 |
4.1 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协调的豁免模式 | 第98-100页 |
4.1.1 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协调中豁免模式的有限适用 | 第98-99页 |
4.1.2 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协调的豁免模式评析 | 第99-100页 |
4.2 公司治理监管法律协调的豁免模式 | 第100-102页 |
4.2.1 公司治理监管法律协调中豁免模式的适用 | 第100-101页 |
4.2.2 公司治理监管法律协调的豁免模式评析 | 第101-102页 |
4.3 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协调的豁免模式 | 第102-108页 |
4.3.1 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协调中豁免模式的适用 | 第102-107页 |
4.3.2 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协调的豁免模式评析 | 第107-108页 |
4.4 豁免模式的适用分析 | 第108-111页 |
4.4.1 豁免模式的适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第108-109页 |
4.4.2 豁免模式的适用应十分谨慎 | 第109页 |
4.4.3 豁免模式常作为国民待遇模式的补充 | 第109-111页 |
第5章 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法律协调的一体化模式 | 第111-123页 |
5.1 公司治理监管法律协调的一体化模式 | 第111-114页 |
5.1.1 国际组织推动公司治理规则一体化的努力 | 第111-112页 |
5.1.2 公司治理规定能否实现一体化的争议 | 第112-114页 |
5.2 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协调的一体化模式 | 第114-121页 |
5.2.1 非财务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协调中一体化模式的适用 | 第114-117页 |
5.2.2 财务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协调中一体化模式的适用——以会计准则为例 | 第117-120页 |
5.2.3 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协调的一体化模式评析 | 第120-121页 |
5.3 一体化模式的适用分析 | 第121-123页 |
5.3.1 国家与国际组织共同推动一体化模式的适用 | 第121页 |
5.3.2 信息披露是最适合适用一体化模式的事项 | 第121-122页 |
5.3.3 一体化模式的适用有一定灵活性 | 第122-123页 |
第6章 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法律协调的等效模式 | 第123-134页 |
6.1 等效模式的现有实践——欧盟境外证券发行人信息披露制度 | 第123-126页 |
6.1.1 非财务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协调的等效模式 | 第123-125页 |
6.1.2 财务信息披露监管法律协调的等效模式 | 第125-126页 |
6.2 等效的认定标准 | 第126-129页 |
6.2.1 等效认定的总体标准 | 第127页 |
6.2.2 等效认定的具体标准 | 第127-129页 |
6.3 等效模式的配合机制 | 第129-131页 |
6.3.1 等效的认定程序 | 第129-130页 |
6.3.2 双边合作机制的配合 | 第130-131页 |
6.3.3 持续评估的开展 | 第131页 |
6.4 等效模式的适用分析 | 第131-134页 |
6.4.1 等效模式的监管效益分析 | 第131-132页 |
6.4.2 等效模式具有扩大适用的可能性 | 第132-134页 |
第7章 中国对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法律协调模式的选择 | 第134-153页 |
7.1 确定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法律协调模式的国际经验 | 第134-139页 |
7.1.1 根据监管事项选择适用不同的法律协调模式 | 第134-137页 |
7.1.2 选择法律协调模式应注重各考量因素的平衡 | 第137-138页 |
7.1.3 法律协调模式的选择应与国情紧密结合 | 第138-139页 |
7.2 中国选择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法律协调模式的考量因素 | 第139-144页 |
7.2.1 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情况考量安全目标 | 第139-140页 |
7.2.2 结合我国引入境外证券发行人的目的考量效率目标 | 第140页 |
7.2.3 结合我国证券法律发展及与国际法律的互动情况解决法律冲突 | 第140-144页 |
7.3 中国引入境外证券发行人时监管法律协调模式的选择 | 第144-153页 |
7.3.1 对于市场准入监管的法律协调适用国民待遇模式 | 第145-146页 |
7.3.2 对于公司治理监管的法律协调适用等效模式 | 第146-148页 |
7.3.3 对于信息披露监管的法律协调主要适用一体化模式 | 第148-151页 |
7.3.4 对于豁免模式的适用应当极其谨慎 | 第151-153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3-158页 |
8.1 结论 | 第153-155页 |
8.1.1 监管机构应综合运用各种法律协调模式 | 第153-154页 |
8.1.2 监管机构选择法律协调模式应注重分析现实情况 | 第154-155页 |
8.1.3 我国现阶段应主要基于监管事项类型选择法律协调模式 | 第155页 |
8.2 展望 | 第155-158页 |
8.2.1 各法律协调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155-156页 |
8.2.2 我国境外证券发行人监管法律协调模式的适用展望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3页 |
英文部分 | 第158-164页 |
中文部分 | 第164-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4-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