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产纳豆激酶的枯草芽孢杆菌构建及麦芽糖诱导表达条件的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语表第11-12页
1 前言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纳豆激酶简介第12-17页
        1.2.1 纳豆激酶的来源第12-13页
        1.2.2 纳豆激酶的基因结构和化学结构第13-14页
        1.2.3 纳豆激酶的理化性质第14页
        1.2.4 溶栓机制及作为溶栓药物的优点第14-16页
        1.2.5 纳豆激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第16-17页
    1.3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第17-21页
        1.3.1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优点第18-19页
        1.3.2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缺点第19页
        1.3.3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宿主菌株第19页
        1.3.4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载体第19-20页
        1.3.5 枯草芽孢杆菌的转化方法第20-21页
    1.4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中的启动子第21-23页
        1.4.1 组成型启动子第21页
        1.4.2 诱导型启动子第21-23页
    1.5 枯草芽孢杆菌的麦芽糖操纵子和麦芽糖代谢第23-24页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4-2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6-49页
    2.1 材料第26-30页
        2.1.1 菌株与质粒第26页
        2.1.2 试剂第26-27页
        2.1.3 生物学软件和网站第27页
        2.1.4 培养基第27-28页
        2.1.5 溶液第28-30页
        2.1.6 仪器设备第30页
    2.2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穿梭载体的构建第30-36页
        2.2.1 穿梭载体各个元件的来源第30-31页
        2.2.2 两步PCR法合成表达框元件第31-33页
        2.2.3 载体与表达框片段的酶切及酶连第33-34页
        2.2.4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34页
        2.2.5 大肠杆菌转化及转化子验证第34-36页
        2.2.6 麦芽糖启动子Pglv的定点突变第36页
    2.3 纳豆激酶基因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的构建第36-41页
        2.3.1 纳豆激酶基因的来源第36页
        2.3.2 纳豆激酶基因的克隆第36-37页
        2.3.3 载体与目的片段的酶切与酶连第37-38页
        2.3.4 大肠杆菌的转化及验证第38-39页
        2.3.5 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39-40页
        2.3.6 枯草芽孢杆菌的电转化及重组菌株的验证第40-41页
    2.4 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纳豆激酶酶活第41-42页
        2.4.1 尿激酶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1-42页
        2.4.2 两菌株产酶能力的初步比较第42页
    2.5 aprN-pMB402-B.subtilis 168菌株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第42-43页
        2.5.1 生长曲线的制作第43页
        2.5.2 麦芽糖诱导物的浓度优化及发酵周期的确定第43页
        2.5.3 诱导时机优化第43页
        2.5.4 最佳诱导条件下两菌株产酶能力的比较第43页
    2.6 发酵工艺优化第43-45页
        2.6.1 培养方式优化第44页
        2.6.2 培养基优化第44-45页
    2.7 重组菌株的高密度发酵及与其他产品的酶活比较第45页
    2.8 纳豆激酶的SDS-PAGE检测第45-48页
        2.8.1 TCA沉淀第46页
        2.8.2 SDS-PAGE检测第46-48页
    2.9 纳豆激酶最适反应条件分析第48-49页
        2.9.1 纳豆激酶的最适反应温度第48页
        2.9.2 纳豆激酶的最适反应pH第48-4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9-67页
    3.1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穿梭载体的构建第49-52页
        3.1.1 两步PCR法合成表达框元件第49-50页
        3.1.2 质粒的构建与验证第50-51页
        3.1.3 pGWB402中Pglv启动子的定点突变第51-52页
    3.2 纳豆激酶枯草芽孢杆菌工程菌的构建第52-55页
        3.2.1 纳豆激酶基因aprN的扩增第52-53页
        3.2.2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验证第53-54页
        3.2.3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的构建与验证第54-55页
    3.3 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纳豆激酶酶活第55-57页
        3.3.1 尿激酶标准曲线的制作第55-56页
        3.3.2 两菌株产酶能力的初步比较第56-57页
    3.4 aprN-pMB402-B. subtilis 168菌株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第57-60页
        3.4.1 生长曲线的制作第57页
        3.4.2 麦芽糖诱导物的浓度优化及发酵周期的确定第57-58页
        3.4.3 诱导时机优化第58-59页
        3.4.4 最佳诱导条件下两菌株产酶能力的比较第59-60页
    3.5 发酵工艺优化第60-63页
        3.5.1 培养方式优化第60-61页
        3.5.2 培养基优化第61-63页
    3.6 重组菌株的高密度发酵及与其他产品酶活的比较第63-65页
    3.7 纳豆激酶的SDS-PAGE检测第65页
    3.8 纳豆激酶最适反应条件分析第65-67页
        3.8.1 纳豆激酶的最适反应温度第65-66页
        3.8.2 纳豆激酶的最适反应pH第66-67页
4 总结与讨论第67-70页
    4.1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穿梭载体的构建第67页
    4.2 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第67-68页
    4.3 发酵工艺优化第68页
    4.4 重组菌株的高密度发酵及与其他产品酶活的比较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8页
致谢第78-79页
附录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朔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研究
下一篇:硫化叶菌Cdc6-2蛋白在DNA损伤应答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