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2.1 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2 矿区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综述 | 第18-2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24-3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2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25页 |
2.1.4 水文条件 | 第25页 |
2.1.5 土壤植被状况 | 第25-26页 |
2.1.6 复垦区域概况 | 第26页 |
2.2 样点布设方案 | 第26-28页 |
2.3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2.3.1 野外土样采集 | 第28-29页 |
2.3.2 内业土样处理 | 第29页 |
2.3.3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 第29页 |
2.4 MiSeq高通量测序 | 第29-34页 |
2.4.1 MiSeq测序实验流程 | 第30-31页 |
2.4.2 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1-34页 |
第3章 物种注释与评估 | 第34-43页 |
3.1 16SrRNA基因序列质量评估 | 第34-36页 |
3.2 OTU聚类分析 | 第36-39页 |
3.2.1 稀释性曲线 | 第36-37页 |
3.2.2 Shannon-Wiener曲线 | 第37-38页 |
3.2.3 物种累积曲线 | 第38-39页 |
3.3 样本丰富度与多样性分析 | 第39-43页 |
3.3.1 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40-41页 |
3.3.2 Rank-Abundance曲线 | 第41-43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3-74页 |
4.1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 第43-50页 |
4.1.1 各样地在门水平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43-46页 |
4.1.2 各样地在纲水平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46-48页 |
4.1.3 各样地在属水平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48-50页 |
4.2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 第50-62页 |
4.2.1 OTU分布Venn图 | 第50-52页 |
4.2.2 门水平的样品聚类树与柱状图组合分析 | 第52-53页 |
4.2.3 纲水平的物种丰度聚类 | 第53-56页 |
4.2.4 基于OTU组成的PCoA分析 | 第56-58页 |
4.2.5 门/纲水平的土壤细菌各主要类群的相关性分析 | 第58-62页 |
4.3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 第62-69页 |
4.3.1 各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 | 第62页 |
4.3.2 各样地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分析 | 第62-65页 |
4.3.3 各样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分析 | 第65-67页 |
4.3.4 各样地土壤pH值分析 | 第67页 |
4.3.5 各样地土壤容重分析 | 第67-68页 |
4.3.6 各样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68-69页 |
4.4 各样地的土壤微生物菌群与理化特性相关性分析 | 第69-74页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4-79页 |
5.1 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探讨 | 第74-76页 |
5.2 结论 | 第76-77页 |
5.3 创新点与不足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0页 |
附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