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富歇和《犍陀罗的希腊式佛教艺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印度佛教研究 | 第15-21页 |
第一节 前富歇时代欧洲的印度佛教研究 | 第15-18页 |
第二节 前富歇时代印度佛教遗址的考古活动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富歇时代的佛教研究学术史 | 第21-32页 |
第一节 犍陀罗佛教的研究背景 | 第21-23页 |
第二节 犍陀罗佛教遗址考古状况 | 第23-25页 |
第三节 犍陀罗雕刻收藏整理状况 | 第25-29页 |
第四节 富歇的理论背景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富歇生平 | 第32-49页 |
第一节 亚洲之路 | 第32-42页 |
第二节 教学生涯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富歇的相关材料 | 第43-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四章 《犍陀罗的希腊式佛教艺术》研究 | 第49-75页 |
第一节 全书结构和写作程序 | 第49-53页 |
第二节 建筑物研究 | 第53-56页 |
第三节 对“精舍”的复原与风格分析 | 第56-71页 |
第四节 僧伽蓝的发展与装饰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犍陀罗的希腊式佛教艺术》的图像研究 | 第75-99页 |
第一节 印度本土的“希腊化讨论” | 第76-91页 |
第二节 “古典式”图像的“印度化”讨论 | 第91-94页 |
第三节 图像与教义的转换 | 第94-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9-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图片目录 | 第109-112页 |
附录一 | 第112-118页 |
附录二 | 第118-137页 |
附录三 | 第137-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