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产业空间联系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热点 | 第10页 |
1.1.2 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 第10页 |
1.1.3 山西省可持续发展问题严重 | 第10-11页 |
1.1.4 山西省成为煤炭综合改革区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1 区域联系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2 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 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1.4.1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 第13页 |
1.4.2 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 第13页 |
1.4.3 核心—边缘理论 | 第13页 |
1.4.4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 第13-14页 |
1.4.5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16-2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17页 |
2.1.1 行政区划及界限 | 第16页 |
2.1.2 自然条件 | 第16-17页 |
2.1.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17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17-20页 |
3 山西省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影响测度 | 第20-28页 |
3.1 山西省产业结构整体趋于优化 | 第20-21页 |
3.2 山西省各市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 第21-23页 |
3.3 山西省各市产业结构转换方向侧重第三产业 | 第23-24页 |
3.4 各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存在差异 | 第24-25页 |
3.5 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 第25-28页 |
3.5.1 山西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权重测度 | 第25-27页 |
3.5.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27-28页 |
4 山西省产业空间联系强度分析 | 第28-44页 |
4.1 产业联系强度空间特征 | 第28-37页 |
4.1.1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4.1.2 研究结果及数理分析 | 第29-34页 |
4.1.3 产业联系强度空间特征分析 | 第34-37页 |
4.2 产业联系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1页 |
4.2.1 产业联系强度与区域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 第37-38页 |
4.2.2 产业联系强度与山西省交通线的布局呈正相关 | 第38-39页 |
4.2.3 产业联系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 第39-40页 |
4.2.4 产业联系强度综合分析 | 第40-41页 |
4.3 增强产业联系强度路径 | 第41-44页 |
4.3.1 完善交通体系 | 第41页 |
4.3.2 发挥区域经济中心的带动作用 | 第41页 |
4.3.3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第41-44页 |
5 山西省产业空间结构调整 | 第44-56页 |
5.1 山西省产业空间结构调整原则 | 第44-45页 |
5.1.1 侧重发展优势产业 | 第44页 |
5.1.2 与城市发展定位相结合 | 第44-45页 |
5.1.3 以主要产业联系强度方向为指导 | 第45页 |
5.2 山西省各市优势产业发展定位 | 第45-52页 |
5.2.1 基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山西省主导产业选择 | 第45页 |
5.2.2 基于区位熵的山西省各市主要优势产业 | 第45-48页 |
5.2.3 山西省各市优势产业发展定位 | 第48-51页 |
5.2.4 产业发展定位与城市发展定位的契合性 | 第51-52页 |
5.3 山西省产业空间发展模式选择 | 第52-53页 |
5.4 主要优势产业发展策略 | 第53-56页 |
5.4.1 煤炭产业 | 第53-54页 |
5.4.2 农业 | 第54页 |
5.4.3 旅游业 | 第54页 |
5.4.4 高新技术产业 | 第54-56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不足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