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3页 |
1.3.1 城市竞争力 | 第12-20页 |
1.3.2 城市时空演变 | 第20-22页 |
1.3.3 现有研究总结与评析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构 | 第25-27页 |
1.6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7-28页 |
2 “新一线”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28-38页 |
2.1 基本概念阐释 | 第28-33页 |
2.1.1 “新一线”城市的界定 | 第28-32页 |
2.1.2 城市竞争力 | 第32-33页 |
2.1.3 时空变化 | 第33页 |
2.2 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3-36页 |
2.2.1 增长极理论 | 第33页 |
2.2.2 创新理论 | 第33-34页 |
2.2.3 区位理论 | 第34页 |
2.2.4 比较优势理论 | 第34-35页 |
2.2.5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35页 |
2.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5-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新一线”城市竞争力发展的推动力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58页 |
3.1 城市网络视角的“新一线”城市竞争力推动力分析 | 第38-40页 |
3.1.1 内部推动力 | 第38-39页 |
3.1.2 外部推动力 | 第39-40页 |
3.2 “新一线”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40-53页 |
3.2.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40-41页 |
3.2.2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第41-52页 |
3.2.3 指标体系的设计目的 | 第52-53页 |
3.3 城市竞争力评价及时空变化分析方法选取 | 第53-56页 |
3.3.1 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 | 第53-55页 |
3.3.2 聚类分析法 | 第55-56页 |
3.3.3 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分析法 | 第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新一线”城市竞争力评价 | 第58-92页 |
4.1 “新一线”城市概况 | 第58-60页 |
4.2 数据来源与数据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4.2.1 城市内生竞争力数据(城市属性数据准备) | 第60页 |
4.2.2 城市外生竞争力数据(城市关系数据准备) | 第60-61页 |
4.3 “新一线”城市竞争力评价 | 第61-70页 |
4.3.1 主成分分析 | 第61-64页 |
4.3.2 城市竞争力排序 | 第64-69页 |
4.3.3 主成分分析与加权主成分分析TOPSIS模型方法结果比较 | 第69-70页 |
4.4 各要素层主成分分析法排名 | 第70-90页 |
4.4.1 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 第70-73页 |
4.4.2 科技支撑能力比较 | 第73-74页 |
4.4.3 社会和谐竞争力比较 | 第74-76页 |
4.4.4 环境发展竞争力比较 | 第76-79页 |
4.4.5 管理水平的竞争力比较 | 第79-81页 |
4.4.6 国际化竞争水平 | 第81-83页 |
4.4.7 区位优势竞争力比较 | 第83-85页 |
4.4.8 网络外部性 | 第85-86页 |
4.4.9 内生竞争力比较 | 第86-88页 |
4.4.10 外生竞争力比较 | 第88-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5 “新一线”城市竞争力时空变化分析 | 第92-112页 |
5.1 “新一线”城市竞争力的时间维度变化分析 | 第92-107页 |
5.1.1 单项竞争力评价 | 第92-106页 |
5.1.2 整体竞争力评价 | 第106-107页 |
5.2 “新一线”城市竞争力的空间维度变化分析 | 第107-109页 |
5.2.1 “新一线”城市总体竞争力的空间分异变化 | 第107-108页 |
5.2.2 “新一线”城市竞争力的空间扩展变化 | 第108-109页 |
5.3 “新一线”城市竞争力时空变化的结论与讨论 | 第109-110页 |
5.3.1 结论 | 第109-110页 |
5.3.2 讨论 | 第11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6 “新一线”城市竞争力发展的提升思路及对策建议 | 第112-118页 |
6.1 “新一线”城市竞争力发展的提升思路 | 第112-113页 |
6.2 “新一线”城市竞争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113-116页 |
6.2.1 城市个体角度 | 第113-115页 |
6.2.2 区域协调角度 | 第115-116页 |
6.3 国家空间战略设想 | 第116-11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8-119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119页 |
7.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8页 |
附录 | 第128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