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0-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13-14页 |
1.4.1 创新点 | 第13页 |
1.4.2 局限性 | 第13-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物流产业发展和OFDI的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2.1.1 物流产业的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2.1.2 OFDI的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2.2 中国OFDI与物流产业发展相关的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2.2.1 物流产业发展相关的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2.2.2 中国OFDI相关的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2.2.3 中国OFDI与物流产业发展相关的文献评述 | 第22-23页 |
2.3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OFDI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理论分析 | 第23-24页 |
2.3.1 资源寻求型OFDI能够更好地推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 第23页 |
2.3.2 市场导向型OFDI能够推动国内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第23页 |
2.3.3 效率寻求型OFDI能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行效率 | 第23页 |
2.3.4 战略资产导向型OFDI能够优化物流企业信息的及时获取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物流产业与中国OFDI现状分析及关系检验 | 第25-48页 |
3.1 中国物流产业的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3.2 中国OFDI的现状分析 | 第33-43页 |
3.2.1 中国OFDI的现状分析 | 第33-40页 |
3.2.2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OFDI的现状分析 | 第40-43页 |
3.3 中国整体OFDI与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关系检验 | 第43-47页 |
3.3.1 数据的选取 | 第43-45页 |
3.3.2 方程的建立 | 第45-46页 |
3.3.3 数据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一带一路”下中国OFDI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48-64页 |
4.1 Chenery模型实证检验 | 第48-56页 |
4.1.1 模型的引入 | 第48-49页 |
4.1.2 模型的修改 | 第49页 |
4.1.3 变量的选取与解释 | 第49-54页 |
4.1.4 协整检验分析 | 第54-56页 |
4.2 VAR模型实证检验 | 第56-62页 |
4.2.1 模型的引入 | 第56-57页 |
4.2.2 最优滞后期的确定及模型稳定性检验 | 第57-58页 |
4.2.3 脉冲效应函数分析 | 第58-60页 |
4.2.4 方差分解分析 | 第60-62页 |
4.3 实证结论及分析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相关的建议对策 | 第64-68页 |
5.1 对“一带一路”国家积极实行市场导向型OFDI | 第64页 |
5.2 提高物流产业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 | 第64页 |
5.3 深化物流产业融合发展 | 第64-65页 |
5.4 促进“一带一路”下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 第65页 |
5.5 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并及时做好相应的战略规划 | 第65-66页 |
5.6 培养物流技术型人才,提升人力资本 | 第66页 |
5.7 推动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 | 第66页 |
5.8 推动“一带一路”重点城市物流园区的建设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