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29页 |
1.1 概念界定 | 第10-16页 |
1.1.1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 | 第10-14页 |
1.1.2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1.2.1 影响因素 | 第16-21页 |
1.2.2 后果研究 | 第21-22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1.3.1 社会认知理论 | 第25-26页 |
1.3.2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6页 |
1.3.3 社会认同理论 | 第26-27页 |
1.4 小结 | 第27-29页 |
2 问题提出 | 第29-35页 |
2.1 以往研究不足 | 第29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29-34页 |
2.2.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2.2.2 研究假设 | 第30-33页 |
2.2.3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2.2.4 研究框架 | 第33-34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2.3.1 理论意义 | 第34页 |
2.3.2 实践意义 | 第34-35页 |
3 员工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结构研究 | 第35-43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3.2 研究过程 | 第35-40页 |
3.2.1 理论构想 | 第35页 |
3.2.2 初测问卷 | 第35-39页 |
3.2.3 正式问卷 | 第39-40页 |
3.3 研究结果 | 第40页 |
3.3.1 信度检验 | 第40页 |
3.3.2 效度检验 | 第40页 |
3.4 分析讨论 | 第40-41页 |
3.5 研究结论 | 第41-43页 |
4 员工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现状特点 | 第43-53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43-44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44页 |
4.2.3 统计方法 | 第44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44-49页 |
4.3.1 描述统计 | 第44-45页 |
4.3.2 差异分析 | 第45-49页 |
4.4 分析讨论 | 第49-52页 |
4.4.1 总体评价水平 | 第49-50页 |
4.4.2 变量差异分析 | 第50-52页 |
4.5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5 组织目标氛围对员工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53-63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53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5.2.1 测量工具 | 第53页 |
5.2.2 研究对象 | 第53-54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54-59页 |
5.3.1 共同方法偏差 | 第54-55页 |
5.3.2 相关分析 | 第55页 |
5.3.3 道德推脱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55-57页 |
5.3.4 内疚倾向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57-58页 |
5.3.5 被调节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58-59页 |
5.4 分析讨论 | 第59-61页 |
5.5 研究结论 | 第61-63页 |
6 总讨论与结论 | 第63-69页 |
6.1 总讨论 | 第63-66页 |
6.1.1 关于员工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结构研究 | 第63页 |
6.1.2 关于员工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现状研究 | 第63-64页 |
6.1.3 关于组织目标氛围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64-6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66-67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67页 |
6.3 总结论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83页 |
C.调查问卷(样例)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