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汞的来源及危害 | 第9-11页 |
1.2.1 汞的性质及危害 | 第9-10页 |
1.2.2 环境中汞的来源 | 第10-11页 |
1.3 燃煤烟气中Hg~0的控制技术 | 第11-12页 |
1.3.1 燃烧前Hg~0脱除技术 | 第11页 |
1.3.2 燃烧中Hg~0脱除技术 | 第11-12页 |
1.3.3 燃烧后Hg~0脱除技术 | 第12页 |
1.4 单质汞脱除材料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4.1 碳基类材料脱除Hg | 第12-14页 |
1.4.2 钙基类材料脱除Hg | 第14页 |
1.4.3 过渡金属类材料脱除Hg | 第14-15页 |
1.4.4 矿物类材料脱除Hg | 第15-16页 |
1.5 硅基材料及其气体污染物脱除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5.1 天然硅酸盐材料 | 第16-17页 |
1.5.2 有序介孔分子筛材料 | 第17-20页 |
1.5.3 应用于Hg~0脱除的硅基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2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22-23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2.3.1 催化剂Hg~0脱除系统 | 第23-25页 |
2.3.2 催化剂的脱汞活性测试 | 第25-26页 |
2.3.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6-27页 |
3 Co-Ce/MCM-41催化剂的制备及其Hg~0脱除性能研究 | 第27-42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Co-Ce/MCM-41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28页 |
3.2.1 MCM-41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页 |
3.2.2 MCM-41负载Co、Ce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28页 |
3.3 催化剂的脱汞性能研究 | 第28-31页 |
3.3.1 不同Co、Ce含量对Hg~0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2 催化剂吸附和氧化Hg~0过程的区分 | 第29-30页 |
3.3.3 不同Co、Ce比例对催化剂Hg~0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 催化剂的结构分析 | 第31-34页 |
3.4.1 BET分析 | 第31-32页 |
3.4.2 SXRD和XRD分析 | 第32-34页 |
3.5 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分析 | 第34-36页 |
3.5.1 XPS分析 | 第34-36页 |
3.5.2 H_2-TPR分析 | 第36页 |
3.6 催化剂Hg~0的氧化机理研究 | 第36-38页 |
3.7 催化剂活性及其理化性质关系的分析 | 第38-39页 |
3.8 不同烟气条件对Co0.15-Ce0.15/MCM-41催化剂Hg~0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39-41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Co-Ce/KIT-6催化剂的制备及与Co-Ce/MCM-41的Hg~0脱除性能对比研究 | 第42-48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Co-Ce/KIT-6催化剂的制备 | 第42-43页 |
4.2.1 KIT-6的制备 | 第42页 |
4.2.2 KIT-6负载Co、Ce催化剂的制备 | 第42-43页 |
4.3 Co-Ce/KIT-6与Co-Ce/MCM-41催化剂的Hg~0脱除性能对比研究 | 第43-45页 |
4.3.1 不同Co、Ce含量对Hg~0氧化效率的影响 | 第43页 |
4.3.2 不同烟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4.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5-47页 |
4.4.1 BET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4.4.2 XRD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Co/halloysite的制备及Hg~0脱除性能研究 | 第48-53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Co/halloysite催化剂的制备 | 第48页 |
5.3 一步水热法M-MCM-41(M=Co、Ce、Mn、Fe、Cu)催化剂的制备 | 第48页 |
5.4 催化剂的脱汞性能研究 | 第48-49页 |
5.5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9-51页 |
5.5.1 XRD分析 | 第49-50页 |
5.5.2 XPS分析 | 第50-51页 |
5.6 直接金属掺杂合成的M-MCM-41催化剂的Hg~0脱除效率 | 第5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53-55页 |
创新点 | 第54页 |
工作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