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22页 |
1.1 奶牛乳房炎概述 | 第9-10页 |
1.2 奶牛乳房炎的类型和临床症状 | 第10页 |
1.2.1 隐性乳房炎 | 第10页 |
1.2.2 临床型乳房炎 | 第10页 |
1.3 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机理 | 第10-12页 |
1.3.1 病原菌入侵乳房 | 第11页 |
1.3.2 病原菌对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和侵入 | 第11页 |
1.3.3 病原菌对乳房的感染和影响 | 第11-12页 |
1.3.4 乳房组织对病原菌感染的炎症反应 | 第12页 |
1.4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 第12-14页 |
1.4.1 微生物感染 | 第12-13页 |
1.4.2 奶牛个体对乳房炎的影响 | 第13页 |
1.4.3 季节与气候变化 | 第13页 |
1.4.4 饲养管理 | 第13页 |
1.4.5 奶牛干奶期的影响 | 第13-14页 |
1.5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方法 | 第14-15页 |
1.5.1 微生物检测法 | 第14页 |
1.5.2 LMT诊断法 | 第14页 |
1.5.3 乳汁中体细胞计数 | 第14页 |
1.5.4 PCR诊断 | 第14-15页 |
1.6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 第15页 |
1.6.1 临床型乳房炎 | 第15页 |
1.6.2 隐性乳房炎 | 第15页 |
1.7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 第15-16页 |
1.7.1 搞好环境卫生 | 第15页 |
1.7.2 加强奶牛干奶期的管理 | 第15-16页 |
1.7.3 DHI监测以及疫苗免疫 | 第16页 |
1.8 防御素 | 第16-20页 |
1.8.1 防御素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 第17-18页 |
1.8.2 防御素在宿主免疫防御中的功能 | 第18-20页 |
1.9 防御素的应用前景 | 第20-21页 |
1.9.1 替代抗生素 | 第20页 |
1.9.2 治疗肿瘤性疾病 | 第20-21页 |
1.9.3 替代防腐剂 | 第21页 |
1.10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3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6页 |
2.1.1 试验牛乳 | 第22页 |
2.1.2 表达菌株 | 第22页 |
2.1.3 试验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2.1.4 试验药物及试剂 | 第23-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32页 |
2.2.1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第26-27页 |
2.2.2 病原菌的鉴定:镜检、生化及PCR | 第27-28页 |
2.2.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条件筛选 | 第28-29页 |
2.2.4 重组蛋白的纯化与透析 | 第29-30页 |
2.2.5 重组蛋白的鉴定 | 第30-31页 |
2.2.6 重组蛋白的抑菌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2-41页 |
3.1 乳房炎病原菌培养的结果 | 第32-36页 |
3.1.1 培养特性 | 第32-33页 |
3.1.2 染色特性 | 第33-34页 |
3.1.3 生化鉴定结果 | 第34-35页 |
3.1.4 PCR鉴定结果 | 第35-36页 |
3.2 β-防御素4和和5在毕赤酵母菌株中的诱导表达 | 第36-38页 |
3.2.1 诱导条件的筛选 | 第36页 |
3.2.2 诱导表达结果 | 第36-37页 |
3.2.3 表达蛋白的鉴定 | 第37-38页 |
3.3 β-防御素4和5重组蛋白的抑菌活性检测 | 第38-41页 |
4 讨论 | 第41-43页 |
4.1 细菌的分离鉴定 | 第41页 |
4.2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 | 第41-42页 |
4.3 重组蛋白的抑菌作用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