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的市场机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2.2 现实价值第11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1-12页
        1.3.1 研究方法第11页
        1.3.2 创新之处第11-12页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2-14页
        1.4.1 主要内容第12页
        1.4.2 内容图第12-14页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第14-22页
    2.1 关于生态资源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2.1.1 生态资源内涵第14页
        2.1.2 生态资源与生态治理第14-15页
    2.2 关于生态治理主体和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5-19页
        2.2.1 以政府为主体的生态治理研究第15-16页
        2.2.2 以市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研究第16-18页
        2.2.3 以社会、法律为主体的生态治理第18-19页
    2.3 关于京津冀生态治理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2.3.1 跨域治理第19-20页
        2.3.2 京津冀生态治理第20页
    2.4 评述第20-22页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治理现状第22-32页
    3.1 国外生态治理实践经典案例第22-25页
        3.1.1 以哥斯达黎加PSA项目为代表的生态服务付费第22-23页
        3.1.2 以欧盟碳交易体系为代表的碳汇交易第23-24页
        3.1.3 以北美五大湖水污染治理为代表的跨域生态治理第24-25页
    3.2 我国生态治理机制建设现状第25-26页
    3.3 京津冀生态治理现状与问题第26-32页
        3.3.1 京津冀生态环境现状第26-28页
        3.3.2 京津冀生态治理现状第28-29页
        3.3.3 京津冀生态治理问题第29-30页
        3.3.4 京津冀生态治理现状成因第30-32页
第四章 生态共建共享市场机制的机理分析第32-42页
    4.1 生态共建共享的概念与模式第32-34页
        4.1.1 生态共建共享的概念界定第32页
        4.1.2 生态共建共享模式第32-33页
        4.1.3 现有生态治理模式缺陷第33-34页
    4.2 生态共建共享市场机制的经济学解释第34-38页
        4.2.1 生态资源界定第34页
        4.2.2 外部性的内部化第34-36页
        4.2.3 产权配置第36-37页
        4.2.4 生态建设中的博弈行为第37-38页
    4.3 生态共建共享中的市场机制第38-42页
        4.3.1 生态资源分类及生态产品特性第38-39页
        4.3.2 必要性和作用第39-41页
        4.3.3 表现形式第41-42页
第五章 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的市场机制设计第42-65页
    5.1 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市场机制框架第42-43页
    5.2 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总量控制第43-48页
        5.2.1 基于流域的生态总量控制第43-45页
        5.2.2 基于大气的生态总量控制第45-47页
        5.2.3 结论第47-48页
    5.3 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构建第48-58页
        5.3.1 排污权初始分配系统第48-54页
        5.3.2 排污权二次交易系统第54-57页
        5.3.3 市场监督管理系统第57-58页
    5.4 第三方治理博弈模型第58-60页
        5.4.1 政府、排污企业与第三方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建立第58-59页
        5.4.2 政府、排污企业与第三方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分析与结果第59-60页
    5.5 生态补偿第60-64页
        5.5.1 补偿分配系数的确定第60-61页
        5.5.2 补偿量计算第61-64页
    5.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六章 推进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市场机制的对策建议第65-69页
    6.1 有效发挥政府、法律等非市场力量的引导作用第65-66页
        6.1.1 平等协商,建立区域生态保护联动机制第65页
        6.1.2 统一规划,树立底线思维第65页
        6.1.3 完善立法,统一执法尺度第65-66页
    6.2 积极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第66页
        6.2.1 加快合作步伐,引入排污权交易的市场机制第66页
        6.2.2 优化机制设计,提高排污权交易市场活跃度第66页
        6.2.3 做好利益分配,增强企业进入积极性第66页
    6.3 大力推动第三方治理制度进程第66-67页
        6.3.1 建立第三方治理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第66-67页
        6.3.2 明晰排污企业与第三发治理企业的法律责任第67页
        6.3.3 完善生态绿色产品认证制度第67页
    6.4 继续优化生态补偿制度第67-69页
        6.4.1 发挥政府作用,健全政府监督机制第67-68页
        6.4.2 实施科学核算,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第68页
        6.4.3 改进补偿方式,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第68-69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69-72页
    6.1 结论第69页
    6.2 展望第69-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76-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滴滤器处理高温苯系物气体的研究
下一篇:非均相Fenton催化剂的制备及光降解苯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