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挥发性有机物的概念及来源 | 第11-13页 |
1.1.1 挥发性有机物的概念 | 第11页 |
1.1.2 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危害 | 第11-12页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 | 第13-15页 |
1.2.1 回收技术 | 第13页 |
1.2.2 销毁技术 | 第13-14页 |
1.2.3 新型治理技术 | 第14-15页 |
1.2.4 几种常用VOCs处理技术的比较 | 第15页 |
1.3 生物法去除挥发性有机废气 | 第15-20页 |
1.3.1 处理机理 | 第15-16页 |
1.3.1.1 吸收-生物膜理论 | 第15-16页 |
1.3.1.2 吸附-生物膜理论 | 第16页 |
1.3.2 生物反应器的选择 | 第16-20页 |
1.3.2.1 生物过滤器工艺 | 第17页 |
1.3.2.2 生物洗涤器工艺 | 第17-18页 |
1.3.2.3 生物滴滤器工艺 | 第18-19页 |
1.3.2.4 生物法净化VOCs的工艺对比 | 第19-20页 |
1.4 生物滴滤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1 去除VOCs的种类 | 第20页 |
1.4.2 动力学模型 | 第20页 |
1.4.3 工艺性能的强化 | 第20-22页 |
1.4.3.1 微生物选择与驯化 | 第21页 |
1.4.3.2 填料的选择 | 第21页 |
1.4.3.3 多系统技术联合 | 第21页 |
1.4.3.4 生物滴滤器工艺的优化 | 第21-22页 |
1.4.3.5 添加化学试剂 | 第22页 |
1.5 添加化学试剂在生物反应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1.5.1 表面活性剂 | 第22-24页 |
1.5.1.1 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 | 第23页 |
1.5.1.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第23-24页 |
1.5.2 金属离子 | 第24-25页 |
1.5.2.1 金属离子对微生物影响的机理 | 第24页 |
1.5.2.2 金属离子的促进作用 | 第24-25页 |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6.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6.2.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6.2.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8页 |
2.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27-2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8-32页 |
2.2.1 目标污染物 | 第28-30页 |
2.2.2 微生物菌种来源 | 第30页 |
2.2.3 填料 | 第30-31页 |
2.2.4 循环营养液 | 第31-32页 |
2.3 实验条件 | 第32-33页 |
2.3.1 恒温水浴系统 | 第32页 |
2.3.2 pH的调节 | 第32页 |
2.3.3 压降测试系统 | 第32-33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33-38页 |
2.4.1 VOCs检测方法 | 第33-36页 |
2.4.1.1 检测依据 | 第33页 |
2.4.1.2 分析仪器 | 第33页 |
2.4.1.3 分析条件 | 第33-34页 |
2.4.1.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35页 |
2.4.1.5 运行参数 | 第35-36页 |
2.4.2 微生物相检测方法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高温下表面活性剂及金属离子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 第38-54页 |
3.1 实验方法及过程 | 第38-42页 |
3.1.1 实验器材及药品 | 第38-40页 |
3.1.2 实验装置启动 | 第40页 |
3.1.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40-41页 |
3.1.4 金属离子的选择 | 第41-4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2-52页 |
3.2.1 生物滴滤器的启动 | 第42-44页 |
3.2.2 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第44-47页 |
3.2.2.1 吐温-20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2.2 曲拉通X-100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3 金属离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47-52页 |
3.2.3.1 大量金属离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47-49页 |
3.2.3.2 微量金属离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49-51页 |
3.2.3.3 最适添加的金属离子 | 第51-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及金属离子对工艺影响的研究 | 第54-65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54-57页 |
4.1.1 实验器材及药品 | 第54-56页 |
4.1.2 添加表面活性剂强化生物滴滤塔性能 | 第56页 |
4.1.2.1 添加曲拉通X-100和吐温-20 | 第56页 |
4.1.2.2 吐温-20的用量优化 | 第56页 |
4.1.3 添加Mn(Ⅱ)强化生物滴滤塔性能 | 第56-5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3页 |
4.2.1 曲拉通X-100和吐温-20的强化效果 | 第57-59页 |
4.2.2 吐温-20的用量优化 | 第59-60页 |
4.2.3 Mn(Ⅱ)的用量优化 | 第60-62页 |
4.2.4 生物膜蓄积情况 | 第62-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吐温-20及Mn(Ⅱ)强化生物滴滤器的研究 | 第65-75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5.1.1 实验器材及药品 | 第65-66页 |
5.1.2 添加吐温-20及Mn(Ⅱ)的生物滴滤器的性能研究 | 第66-67页 |
5.1.3 生物滴滤器的闲置与恢复 | 第67页 |
5.1.4 生物滴滤器内微生物的研究 | 第6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7-72页 |
5.2.1 有机负荷的影响 | 第67-68页 |
5.2.2 进口浓度一定时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68-69页 |
5.2.3 滴滤塔的闲置与恢复 | 第69-70页 |
5.2.4 强化生物滴滤器内微生物的观察研究 | 第70-72页 |
5.2.5 菌种元素含量分析 | 第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75-78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创新点 | 第76页 |
6.3 建议和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