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导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 1.2.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2.3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6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 2.1 关于税收遵从的研究 | 第16-18页 |
| 2.2 关于纳税信用的研究 | 第18-19页 |
| 2.3 文献综述评述 | 第19-20页 |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20-26页 |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 3.2 理论分析 | 第21-25页 |
| 3.2.1 成本收益比较模型的作用机制 | 第21-23页 |
| 3.2.2 税收道德的作用机制 | 第23-25页 |
| 3.3 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 4 研究设计 | 第26-31页 |
|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26页 |
| 4.2 模型设定 | 第26-27页 |
| 4.3 变量说明 | 第27-31页 |
| 4.3.1 公司避税程度的度量 | 第27页 |
| 4.3.2 纳税信用管理的度量 | 第27-28页 |
| 4.3.3 控制变量的度量 | 第28-31页 |
| 5 实证分析 | 第31-43页 |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 5.1.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 5.2 平行性检验 | 第32-33页 |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 5.3.1 Logit模型估计结果 | 第33-34页 |
| 5.3.2 样本匹配效果分析 | 第34-35页 |
| 5.3.3 基于核匹配的双重差分研究 | 第35-37页 |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37-43页 |
| 5.4.1 自选择问题 | 第37-38页 |
| 5.4.2 关于变换被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 第38-40页 |
| 5.4.3 针对税收征管范围的稳健性检验 | 第40-41页 |
| 5.4.4 变换控制变量size后的稳健性检验 | 第41-43页 |
| 6 进一步研究 | 第43-45页 |
| 7 结论和建议 | 第45-49页 |
| 7.1 结论 | 第45页 |
| 7.2 政策建议 | 第45-49页 |
| 7.2.1 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激励环境 | 第46页 |
| 7.2.2 进一步拓宽纳税信用评价范围 | 第46页 |
| 7.2.3 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激励机制 | 第46-47页 |
| 7.2.4 进一步延伸“税银互动”广度 | 第47页 |
| 7.2.5 进一步拓展纳税信用评价结果的社会化应用渠道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