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绪论 | 第12-26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4页 |
| 二、走向多维——近二十年来张之洞研究与展望 | 第14-23页 |
| 三、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 四、重点与难点 | 第25-26页 |
| 第一章 “可怜白首朝天日”——张之洞与癸卯入觐 | 第26-49页 |
| 一、“流转江湖鬓已皤”——癸卯入觐的政治背景 | 第26-31页 |
| 1、京官情节 | 第27-28页 |
| 2、入觐准备 | 第28-29页 |
| 3、湖园入觐 | 第29-31页 |
| 二、“调停头白范纯仁”——张之洞与癸卯政局 | 第31-39页 |
| 1、满汉之争 | 第32-34页 |
| 2、新旧之争 | 第34-37页 |
| 3、张袁之争 | 第37-39页 |
| 三、“不耻粗官且说诗”——诗文创作与政治表达 | 第39-47页 |
| 1、京师人文的关注 | 第40-42页 |
| 2、流连山水的无奈 | 第42-43页 |
| 3、学术空间的重构 | 第43-45页 |
| 4、政治失意的表达 | 第45-47页 |
| 四、结语 | 第47-49页 |
| 第二章 “神仙郭李原无党”——张之洞权力网络的瓦解 | 第49-71页 |
| 一、“谁编元祜初年事”——清流党人的聚合与离散 | 第49-57页 |
| 1、张之洞早年政治取向 | 第50-54页 |
| 2、政治倾轧中的清流 | 第54-55页 |
| 3、清流记忆的重构 | 第55-57页 |
| 二、“一夜狂风国艳残”——门人幕僚的亡叛 | 第57-64页 |
| 1、门人之死 | 第57-60页 |
| 2、梁鼎芬的背叛 | 第60-62页 |
| 3、用人方式问题 | 第62-64页 |
| 三、“天下英雄向本初”——袁世凯的挑战 | 第64-69页 |
| 1、练兵处饷银摊派问题 | 第65-67页 |
| 2、留日学生任用问题 | 第67-69页 |
| 四、结语 | 第69-71页 |
| 第三章 “治术不言言学术”——张之洞与癸卯学潮 | 第71-93页 |
| 一、“杀同种以媚异种”——张之洞与自立会事件 | 第71-76页 |
| 1、《劝戒上海国会及出洋学生文》的发表与影响 | 第72-74页 |
| 2、张之洞对留日学生政策的调整 | 第74-76页 |
| 二、“宫保于今仍复忙”——张之洞与《湖北学生界》事件 | 第76-83页 |
| 1、《湖北学生界》之创办 | 第77-79页 |
| 2、拒俄运动与湖北学潮 | 第79-80页 |
| 3、处理措施的拟定与张端分歧 | 第80-83页 |
| 三、“涓涓不塞,将为江河”——学潮的解决与影响 | 第83-91页 |
| 1、苏报案的解决 | 第83-85页 |
| 2、王璟芳事件 | 第85-87页 |
| 3、《湖北学生界》事件之影响 | 第87-88页 |
| 4、《约束游学生章程》的制定与反响 | 第88-91页 |
| 四、结语 | 第91-93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93-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7页 |
| 后记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