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1976年京剧“样板戏”演出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绪论 | 第8-18页 |
| 第一章 京剧“样板戏”的演出组织 | 第18-30页 |
| 1.1 剧团的建制 | 第18-20页 |
| 1.2 剧团的待遇与经营 | 第20-24页 |
| 1.3 演员的培养 | 第24-30页 |
| 第二章 京剧“样板戏”的演出剧目 | 第30-46页 |
| 2.1 苦大仇深者的不堪回首 | 第30-34页 |
| 2.1.1 “现身说法” | 第31-33页 |
| 2.1.2 “他人代诉” | 第33-34页 |
| 2.2 英明领导者的运筹帷幄 | 第34-38页 |
| 2.2.1 江水英“弃卒保车” | 第35-36页 |
| 2.2.2 方海珍“连夜翻仓” | 第36-38页 |
| 2.3 势单力薄者的携手共助 | 第38-41页 |
| 2.3.1 弱者互救 | 第38-39页 |
| 2.3.2 军民鱼水情 | 第39-41页 |
| 2.4 多行不义者的报应不爽 | 第41-46页 |
| 2.4.1 地主恶霸为害一方 | 第41-42页 |
| 2.4.2 鹰犬爪牙为虎作伥 | 第42-46页 |
| 第三章 京剧“样板戏”的演员脚色 | 第46-56页 |
| 3.1 小生缺失现象 | 第46-49页 |
| 3.2 旦行生化现象 | 第49-52页 |
| 3.3 丑行无趣化现象 | 第52-56页 |
| 第四章 京剧“样板戏”的舞台艺术 | 第56-80页 |
| 4.1 剧场的舞台装置 | 第56-62页 |
| 4.1.1 城镇剧场的舞台装置 | 第57-59页 |
| 4.1.2 乡村流动舞台的装置 | 第59-62页 |
| 4.2 道具服装的演变 | 第62-72页 |
| 4.3 演员妆容的“类型化” | 第72-75页 |
| 4.4 伴奏乐器的中西融合 | 第75-80页 |
| 结语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致谢 | 第86-88页 |
| 附录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