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黄化脉明病毒传播途径初步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略词与中英对照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1.1 柑桔产业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 第14页 |
1.2 柑桔新发病毒类病害 | 第14-21页 |
1.2.1 柑桔黄化脉明病 | 第14-17页 |
1.2.2 柑桔褪绿矮缩病 | 第17页 |
1.2.3 柑桔叶斑驳病 | 第17-18页 |
1.2.4 柑桔脉突病 | 第18-19页 |
1.2.5 类病毒病害 | 第19-21页 |
1.3 检测技术 | 第21-23页 |
1.3.1 指示植物鉴定技术 | 第21页 |
1.3.2 电子显微镜技术 | 第21页 |
1.3.3 血清学鉴定技术 | 第21-22页 |
1.3.4 核酸杂交技术 | 第22页 |
1.3.5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第22-23页 |
1.4 植物病毒传毒途径 | 第23页 |
1.5 防治方法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田间常见节肢动物带毒情况检测 | 第28-4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3.1.1 供试节肢动物 | 第28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3.1.4 所用试剂配置 | 第29-3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0-35页 |
3.2.1 RNA提取 | 第30-31页 |
3.2.2 引物合成 | 第31页 |
3.2.3 cDNA合成 | 第31页 |
3.2.4 实时荧光RT-PCR检测 | 第31-32页 |
3.2.5 微滴数字PCR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第32-35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5-42页 |
3.3.1 RNA纯度和完整性 | 第35-36页 |
3.3.2 4种节肢动物带毒情况检测 | 第36-37页 |
3.3.3 微滴数字PCR条件的优化及体系的确定 | 第37-42页 |
第四章 传毒媒介鉴定 | 第42-52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42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4.1.3 实验试剂 | 第43页 |
4.1.4 所用试剂配置 | 第4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3-47页 |
4.2.1 CYVCV病毒粒子的提纯与接种 | 第43-44页 |
4.2.2 蚜虫传毒实验 | 第44-45页 |
4.2.3 柑桔红蜘蛛传毒实验 | 第45页 |
4.2.4 柑桔粉虱传毒实验 | 第45页 |
4.2.5 DTBIA检测 | 第45-46页 |
4.2.6 总RNA提取 | 第46页 |
4.2.7 常规RT-PCR检测 | 第46-47页 |
4.2.8 PCR产物电泳 | 第4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4.3.1 绣线菊蚜传毒实验 | 第47-48页 |
4.3.2 褐色桔蚜传毒实验 | 第48-49页 |
4.3.3 柑桔红蜘蛛传毒实验 | 第49页 |
4.3.4 柑桔粉虱传毒实验 | 第49-52页 |
第五章 其他传播途径研究 | 第52-58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52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5.1.3 实验试剂 | 第52页 |
5.1.4 所用试剂配置 | 第52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5.2.1 污染刀具传毒实验 | 第52-53页 |
5.2.2 龙葵带毒情况检测 | 第5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5.3.1 污染刀具传毒实验 | 第53-55页 |
5.3.2 龙葵带毒情况检测 | 第55-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4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讨论 | 第58-64页 |
6.2.1 田间常见节肢动物带毒情况 | 第58-59页 |
6.2.2 节肢动物传毒 | 第59-60页 |
6.2.3 污染刀具传毒 | 第60-61页 |
6.2.4 龙葵带毒情况 | 第61-64页 |
创新点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参加科研项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