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1.1.1 水环境问题严峻 | 第14-15页 |
1.1.2 污水处理系统布局规划误区 | 第15-16页 |
1.1.3 市政基础设施生态化要求 | 第16-1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污水处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1.3.1 国外污水处理系统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1.3.2 国内污水处理系统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1.4.1 污水处理系统 | 第22页 |
1.4.2 流域水系 | 第22-23页 |
1.4.3 基于流域水系特征的污水处理系统布局规划 | 第2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7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 | 第27-39页 |
2.1 污水处理系统布局的理论概述 | 第27-29页 |
2.1.1 污水处理系统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27页 |
2.1.2 污水处理系统布局模式的类型 | 第27-28页 |
2.1.3 污水处理系统布局模式的优缺点 | 第28-29页 |
2.2 流域水系的理论概述 | 第29-34页 |
2.2.1 流域水系尺度效益 | 第29-31页 |
2.2.2 流域水系形状结构的研究 | 第31-33页 |
2.2.3 流域水系生态功能的研究 | 第33-34页 |
2.3 流域水系与污水处理系统布局规划的关系辨析 | 第34-38页 |
2.3.1 污水处理系统布局以保护河流水系健康为目的 | 第34-35页 |
2.3.2 流域水系对污水处理系统布局的要求 | 第35-38页 |
2.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流域水系特征 | 第39-49页 |
3.1 研究区域的范围 | 第39页 |
3.2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 第39-40页 |
3.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9页 |
3.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9-40页 |
3.3 研究区域流域水系形状结构 | 第40-43页 |
3.3.1 点状斑块 | 第40-41页 |
3.3.2 线性河流 | 第41页 |
3.3.3 网状水系 | 第41-43页 |
3.4 研究区域水域景观生态功能 | 第43-48页 |
3.4.1 水域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第43-46页 |
3.4.2 水域景观格局及生态响应 | 第46-48页 |
3.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长沙市污水处理系统布局解析 | 第49-58页 |
4.1 长沙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过程 | 第49-50页 |
4.1.1 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过程 | 第49-50页 |
4.2 长沙市污水处理系统布局演变的影响因子 | 第50-54页 |
4.2.1 城市规模 | 第50-52页 |
4.2.2 城市空间结构 | 第52页 |
4.2.3 土地开发强度 | 第52-53页 |
4.2.4 水环境容量 | 第53-54页 |
4.3 长沙市污水处理系统布局存在问题 | 第54-57页 |
4.3.1 污水处理系统布局与城市发展不同步 | 第54-55页 |
4.3.2 污水处理系统布局与土地资源利用相矛盾 | 第55-56页 |
4.3.3 污水处理系统布局与环境保护脱节 | 第56-57页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基于流域水系特征的长沙市污水处理系统布局优化 | 第58-72页 |
5.1 布局思路的转变 | 第58-59页 |
5.1.1 注重流域水系承载力,提高布局的科学性 | 第58页 |
5.1.2 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提高布局的针对性 | 第58-59页 |
5.2 途径和方法 | 第59-65页 |
5.2.1 基于流域生态格局的污水处理系统模式选择 | 第59-61页 |
5.2.2 基于流域的污水分区划分 | 第61-62页 |
5.2.3 基于河流水系“汇”功能的污水处理厂布局 | 第62-65页 |
5.3 策略与意义 | 第65-70页 |
5.3.1 “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模式 | 第65-66页 |
5.3.2 污水分区趋于小型化 | 第66-68页 |
5.3.3 污水处理厂布局与河流水系“汇”功能的联合 | 第68-70页 |
5.4 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79-80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